返回晋末长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1426章 闲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1426章 闲言

    比起上一次来闻喜,河东裴氏老宅内人少了许多,大部分是迁出了。www.luanhen.com

    裴灵雁身边那位名叫「紫姑」的小姑娘居然溜了,好像是去见爷娘了,直接越级向邵勋请示,

    让宫正气得够呛,但又拿她没办法。

    邵勋笑了笑,同意了。

    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就是朝气蓬勃,和诸葛文豹一个样,常常让邵勋开怀大笑,连带着觉得自己也没那么老了。

    邵勋也没和裴家人过多接触,虽然这些晚辈们一个劲地往他跟前凑,但邵勋只是随意考较学问,再问一些军略、政务、思想方面的事情,录用了两三名小字辈入朝,给的也是八九品小官,并无太过特别的恩赏。

    老一辈的人走了,便是亲戚之间情分也淡了,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一一去年十月,太尉裴部于私第,这是最后一个与邵勋有着过往「共同记忆」的裴氏族人,盖因两人曾在考城幕府时期共事过。

    对裴灵雁而言,裴氏族人无比尊敬她,又盼望着她给家族取好处,但她好像也没那么热心,

    只是一般性照拂罢了。

    裴氏给赵王提供帮助,她在天子身侧谏言,为裴家谋取好处,相当于等价交换,只不过有亲情做润滑剂罢了一一其实大部分时候都不需要她开口。

    「大部分族人都去荆州了。」熟悉的竹林外,裴灵雁轻声说道:「在武昌落脚的人最多,巴陵、吴兴其次。后面两个大概是念柳牵线的,沈氏主脉在吴兴,但在巴陵的族人也非常多。」

    说到这里,自嘲地笑了笑:「儿大不由娘,念柳和裴家的联系都比我还要紧密,有些事我都没法提早知道。」

    「沈氏竟然还留在巴陵?」邵勋有些惊讶。

    他记得曾经下诏充许远徙巴陵的沈氏族人返回故乡,没想到他们竟然没走。

    「当初去的时候数千口人呢,几年下来,开荒的代价已经付了,眼见着宅院起来了,稻田丰收了,想走没那么容易。」裴灵雁说道:「不但没走,还有人把家眷从吴兴接来呢,沈家已是巴陵郡第一豪强。」

    邵勋点了点头。

    巴陵就是岳阳。晋末曾短暂设立湘州,辖八郡,其中并无巴陵。后世唐代设武昌军节度使,辖岳州,荆南节度使则不辖此地,直到五代时岳州为刘建锋、马殷袭取,从此岳阳归属湖南,变动很小,不得不说是一桩异事。

    这是一个好地方,前提是开发出来。

    就目前而言则不怎么样。沼泽遍地就罢了,关键是湖泊面积忽大忽小,溢流区很大、很强悍,

    洪灾频发,说明当地水利设施严重匮乏,开发程度很低,

    大侄子邵慎在巴陵办了个庄园,一口气扩地三百顷,据闻开发出来的不过七八十顷,安置了他不知道从哪里搜罗的三四百户庄客。

    曾经北送过一批稻谷回汴梁。邵勋犹记得大嫂那骄傲的神情,仿佛在说他儿子有出息了,给娘吃南方送来的稻米。

    可惜大嫂已经走了,她人生的最后时光应当是很幸福的,一儿一女都过得不错,儿媳孝顺,孙辈绕膝,并无太多遗憾。

    沈氏族人聚居地离邵慎庄园不远,都在洞庭湖畔的巴陵县,裴氏则在巴陵县南境,靠近罗县的地方。

    这三家若能在当地好生经营,扎根几代人,巴陵郡一定会大有改观,不用像个野人一样看鳄鱼牙了。

    「今年夏收后,可能会有一批人去江陵。」裴灵雁又道:「江夏、竟陵、南三郡虽在江北,却是你说过不度田的地方。他们大概是张罗买卖去的,兼营田产。」

    邵勋嗯了一声。求着人去开发云梦泽呢,当然不度田了。

    长期观察下来,这种有组织的庄园式开发效率是真的高,成本还低,他不会主动阻拦人们南下的,甚至鼓励这么做。

    北方空出来的田地越多,为将来留下的余地就越多。相对应的,南方的基础设施搞好了,将来北地人口大增,有人愿意南下的话,哪怕给人当庄客,都有一条活路,而不是自己辛苦开荒却开到一半就饿死了。

    再往深里想一想,若将来北地被胡人大举入侵,抵挡不住了,南方的实力也已经大为增长了,

    且没有原子化,让人野无所掠,无法以战养战,再加上水军优势,未必不能保持半壁江山,

    「去的人适应气候吗?」邵勋问道。

    「不是很适应,生病的人很多,便是没有病死,大概也折寿了。」裴灵雁说道:「这一代人肯定是这样了,下一代应会好许多。」

    说完,她看了眼邵勋,道:「在这件事上,其实很多人是怨恨你的。」

    邵勋哈哈一笑,他能不知道吗?

    能留在北地,谁愿意去南方?也就在北地搞不赢他,不得不南下罢了。而且南方土著和他们暂时尿不到一个壶里,无法联合起来对抗朝廷,故大体平静着。

    但邵勋也是血里火里趟过来的人,如何不知道平静湖面下隐藏的暗流?只不过他活着,没人敢造次罢了,他活的时间越长,消解掉的暗流就越多。

    当老一辈差不多死光了,在南方出生的新一代渐渐长大后,你问他们哪里是故乡,他们嘴上会告诉你河东、琅琊、泰山、颖川、清河等地是故乡,但实际上比较茫然。

    从小在江南水乡长大,习惯了吴越烟雨,操舟多过骑马,吃稻多过食粟·”

    他们从小的记忆就和父祖辈不一样,到时候你让他们再迁回北方,都不一定愿意。

    所谓怨恨,一两代人之间就会慢慢消磨掉。

    「有没有人去别的地方?」邵勋问道。

    「有啊。」裴灵雁说道:「瞎巴董武还记得么?他去年过世了,儿孙辈中有十余人带着部曲去了敦煌。」

    「竞然是他。」邵勋感慨道:「昔年很勇武的一个人,和薛家一样能打,是硬骨头。」

    「他们在河东、平阳被排挤,不硬早被分食了。」裴灵雁说道:「蜀薛的名号,到今天还有人喊呢。」

    邵勋点了点头。

    人强不强,其实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薛家被迫从蜀地迁出来的时候,固然算不得弱鸡,但他们家控制的那三个部落也算不得多强,

    可谁能想到这却是个纵横南北朝数百年的武力强宗呢?就连符天王都对他们客客气气的,到了唐代还有薛氏猛将,很牛逼了。

    邵勋把虞氏、许氏之类的江东豪族迁到高昌,听闻他们在最初的不适应后,现在也慢慢「狂野」起来了,实在是不这样不能活。

    汉魏以来的大迁徙、大流放,动辄数千家、上万家,不知道创造了多少这样的离奇故事。

    「俟伏侯家散了。」裴灵雁又道:「听族叔说,几个儿子争斗,互相下毒,实在不成体统,尽数打入大牢,一一处分。残存的百姓,无事的编户齐民,参与的流放瘴之地。」

    邵勋也是第一次听闻,毕竟下面人不可能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报告给他,大概率在丞相或政事堂那里就处置完毕了。

    「河东匈奴呢?」

    「大部分已没有匈奴的样子了。」裴灵雁说道:「其实闻喜附近有匈奴部族的,姓王,我小时候就听说了。方才问起,得知都散掉了。」

    「死了?还是逃散了?」

    「编户了。」

    「好事。」邵勋笑道:「后汉年间,匈奴王庭居然设到了离石,实在离谱。我也算是为天下拨乱反正了。」

    「平阳那边可没这么乐观,不过比起往年确实好一些。」

    「哦?可是朝廷整治得力?」

    「还是汾水太好了,适合种地。」裴灵雁看了他一眼,轻笑道。

    邵勋亦笑,道:「花奴,你今天说的话,比过去半年加起来都多,是不是因为我一一」

    「是,就是因为你,只可能因为你,绝对因为你。」裴灵雁笑道。

    邵勋厚着脸皮连连点头。

    二人绕着竹园走了一圈后,又来到了裴氏老宅门前,

    自汉末李催、郭之乱崛起,裴家就一直在此扎根,历经百四十余年不倒。大力经营之下,俨然望族,名动数郡。

    升平之世,则宾客盈门。

    大乱之年,则挎刀持弓。

    无论上面的政权如何变幻,裴氏都屹立不倒。

    一个有着外敌的割据政权,大抵是拿他们没办法的,因为痛下杀手的代价太大了,很可能会给对手可乘之机。如果你还任用了他们的子弟为官,那就更不容易动手了。

    只有扫平了所有外患,且统治基础不全是世家大族的大一统王朝,才能对这些老牌家族造成实质性伤害,才能让他们感到畏惧。

    邵勋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到现在才开始清理琅琊、泰山这些士族扎堆的地方。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温水煮青蛙呢?

    他清理士族寥落的郡县的时候,你们不说话,认为是应该的。

    后来清理有那么点豪族的郡县,你们又犹豫不决,不敢翻脸。

    到了现在,想翻脸都不成了。

    当然,邵贼也留了江南的后路,大家相忍为国吧,别弄得太难看。他是想靠时间熬死功臣,让大家都有脸面,他得个不杀功臣的好名声,你们得个善终,如此而已。

    「还想去哪里?」邵勋轻声问道。

    「是你想去哪里吧?」裴灵雁说道。

    邵勋笑了,道:「确实。一个西域,不值得我亲身出巡。你先在这里住着,等我两天。」

    <!-- 翻页上aD开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