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最新域名:
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638章 截胡保时捷,智驾布局布局
“增程试验车做出来了没?实际性能如何?”王逸进一步问道。
www.luanhen.com
星逸汽车副总裁邹泽峰回道:“董事长,增程试验车也做出来了,但具体参数还在测试中。目前我们的精力主要放在了纯电版本的测试上,准备明年先推纯电……”
“不对,你们这思路不对。”王逸摆了摆手:
“目前电池技术不够先进,成本高,续航短,纯电车成本太高。增程才是出路,也是当下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短成本高的唯一出路。”
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三个方向,纯电,增程,混动。
纯电,顾名思义就靠电池,电池大小直接决定续航长短,因此必须有超大电池,才能保证足够的续航。
但这年头电池太贵,导致纯电车价格奇高无比,续航也不给力。
一般来说,纯电汽车的neDc续航至少也做到400公里到500公里,才够用。
这样算上衰减,实际续航打八、九折还有三四百公里。
到了冬天大幅度衰减后,还能有个两三百公里的续航。
这种水平下不至于动不动把人丢在路上,基本可以满足日常使用。
而经常出差跑长途的用户,那neDc续航需要达到600公里,700公里,甚至更高。
可这年头电池太贵了!
当下neDc四百公里续航的电池,比十年后八百公里续航的电池贵得多,成本太高,导致纯电车售价太高,很难普及。
也正是因此,特斯拉model s续航三百公里都要六十多万,而且这点续航根本不够。
五百公里续航的版本,要九十多万,绝大多数人都买不起。
可以说,这年头的纯电车只适合市内通勤,家里有充电桩的用户。
这样三百公里的纯电续航,每周充个两次,日常上下班就够用了,售价也不至于高的难以接受。但中长途就不够了。
因此,王逸直接将纯电放到了配角,续航三百公里左右,主打市内日常通行。
至于五百公里的纯电续航,成本高,售价格,销量寥寥。
相反,增程车和混动才是出路。
这两种类型,都是有电池,有发动机。
有电的时候,直接用电驱动,没电了,还可以烧油,从而使得整体续航大幅度提升,甚至远超燃油车。
哪怕是跑长途也不是问题,找个加油站加一箱油,就能再跑七八百公里,真正的续航无忧。
但这两种新能源也有很大的区别。
最主要的就是机械结构和驱动方式上。
增程汽车的内燃机,不是传统的发动机,无法直接驱动车轮,本质上只是一个纯发电机!
用油发电,然后通过电机驱动车轮。
增程汽车本质上只有电驱动,类似于纯电车,以电为主,压根没有油车的烧油直驱,也没有变速箱,离合器这些。
发电机+驱动电机就搞定了,无变速箱,机械结构简单。
而混动汽车的内燃机则是直接驱动后轮的发动机+发电机。
不仅可以发电,用电驱动。还可以在需要高动力等情况下,和油车一样,直接烧油驱动车轮,还可以油电混合驱动。
因此混动汽车有三套驱动系统,纯电驱动、纯油直驱、油电混合驱动。
如此一来,混动汽车需要实现多动力耦合,变速箱集成,结构也更复杂一些,研发难度也大。
如果做混动汽车,王逸不仅要研发发电机,还要研发燃油发动机。
不仅要实现高效率的纯电驱动,还要实现高效率的纯油直驱,以及高效率的油电混动。
这难度就大多了。
只有那些传统汽车巨头,本就掌握了传统燃油发动机技术,才能迅速做出优秀的混动发动机。
而新兴的新能源车企,就难了,单是传统的发动机技术就是一个极高的门槛。
毕竟国内发展新能源的初衷之一,就是燃油发动机技术比较落后,变速箱技术也落后,难以追赶,不得不换赛道,
而做增程,根本不用理会燃油发动机,变速箱也省了,直接研发一个发电机就够了。
王逸继续道:“接下来,纯电版本的测试要继续,增程版的测试更要全力以赴。明年咱们先发布增程版,至于纯电版本,到时候搭配着发布就是了。”
“是!”邹泽峰恍然大悟。
按照王逸的意思,原来增程版才是主力,可能承担八成销量。
而纯电版本只占两成。
究其原因就是纯电版本价格太贵,还有续航焦虑问题。
最简单的,混动版本,这年头纯电续航150公里或者200公里的小电池就行,足够用了,成本也低。
但纯电版本300公里续航都不够,400公里续航的大电池也捉襟见肘,要做到500公里的纯电续航才靠谱。
在十年后,五百公里的纯电续航电池成本不高,可在当下,三百公里的纯电续航电池成本就很高,500公里的纯电续航电池更是死贵!
真要上500公里纯电续航,星逸汽车40万起步根本不现实。
特斯拉500公里续航卖到百八十万,星逸科技也得卖到六七十万。
这样一来,销量就惨淡。
还是150公里到200公里的小电池+增程,才是当下最好的出路。
突出的特点就是油箱增程,成本低,综合油耗低,续航长!
挂上一个56L的邮箱,再加上纯电续航150-250公里,综合续航直奔1300-1400公里!
比油车都猛多了,续航无忧。
“增程版本,你们怎么搭配的?”王逸问道。
“董事长,星逸s5增程轿车,标准版搭载30kwh的自研刀片电池,纯电续航初步测试能做到150公里以上,后续继续优化,纯电续航有望达到180公里。还有一个30L的油箱,满油满电综合续航初步测试约700公里,后续继续优化,有望达到800公里。”
“旗舰版搭载40kwh的自研刀片电池,纯电续航初步测试能做到200公里以上,后续继续优化,纯电续航有望达到250公里。同样是30L的油箱,满油满电综合续航初步测试约800公里,后续继续优化,有望达到900公里。”
“星逸X5增程suV配置和s5差不多,不过由于suV更重,导致续航有所衰减。”
王逸点点头:“标准版30kwh的自研刀片电池,高配版40kwh的自研刀片电池,纯电续航180公里,240公里,这没问题。但是邮箱30L太少了,直接做到56L。”
“董事长,需要这么大的油箱吗?30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八九百公里足够了吧?”
王逸摆了摆手:“不够,把油箱做大就行,满油满电综合续航1300公里-1400公里。让用户彻底无忧。”
“油箱这个东西,必须给足了,用户可以不加满,但我们不能给小了。”
“一旦油箱给小了,销量好不了。”
前世的宝马I3就是如此,第一款销量还可以的增程汽车。
纯电续航约 130-160公里(neDc标准),9L油箱,综合续航约300公里。
只能说鸡肋,跑个高速都要频繁加油,用户能不烦?
结果就是宝马i3增程版的销量虽然还凑合,但也不是多好,更别说大爆了。
但凡把9L油箱换成56L油箱,满油满电综合续航300公里变成1200公里,那i3增程版的销量,可就厉害了。
因此王逸决定,直接换56L大油箱。
一句话,用户可以不加满,但是咱不能没有!
“好的,董事长,我这就安排更换事宜,然后尽快开始测试。”
“嗯。”
王逸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话锋一转:
“还有你刚才说的产能问题,后年开始,产能充足,但明年上半年产能匮乏。”
“是的,董事长,明年上半年,需要产能爬坡,产能的确捉襟见肘,因此上半年总产能只有3.6-4万台。到了下半年,就能达到月均1万台。”
王逸点点头:“这样算下来,明年上半年总产能4万台,下半年6万台,全年10万台。”
“是这样,董事长,不过到了后年,一期厂房年产12万辆,二期厂房开始投产,后年全年22万辆没压力。”
“嗯。关键就是明年上半年,产能太少了,只有4万台左右。尤其是一月份,产能只有2000台,二月份估计也就三四千台。”
“这么少的产能,再分成s5和X5两款车,那就更加捉襟见肘。”
邹泽峰听懂了王逸的意思:“董事长,您的意思是说,咱们明年一月份,先只发一款车,迅速把产能拉起来,后续再发第二款车?”
“没错。上半年前几个月,本就产能紧张,肯定会爆单,再两款车都发布,消费者要排队提车,肯定骂娘。还不如只做一款,尽快交付。迅速把单款销量做大,口碑打响。”
“这样单款产能富足了,我们再生产另一款。”
“是,这样安排最合适。”邹泽峰很是赞同:“不过星逸s5轿车和星逸X5 suV,我们先发布哪一款?”
“先发布星逸s5增程版,外形好看,适合做我们星逸汽车的第一款拳头产品!纯电版同步发布。”
王逸说罢,默默地对保时捷说了一声抱歉。
没错,星逸s5的设计,源自于小米su7,不,源自于保时捷Taycan!
不得不说,保时捷Taycan的设计就是好看,以至于su7都大卖。
当然,还有很多高仿保时捷Taycan的其他车型。
不同的是,在当下保时捷Taycan还没有发布,星逸科技提前发布s5,那就成了首创者!
就Taycan的外观,加上全栈自研的硬件和配置,碾压特斯拉model s的性能,更低的价格,星逸s5想不卖爆,都难!
完全适合当做首款拳头产品。
特斯拉model s作为纯电车,感应电机,远不如星逸s5纯电版的永磁电机。
至于和增程版作对比,就更没有可比性了。
同样70万的售价,model s 380公里续航,362马力,后驱单感应电机,星逸s5增程能做到1380公里续航,570马力,四驱双永磁电机,甚至上激光雷达!
双方根本没得比!
特斯拉唯一的半点优势,也只有辅助驾驶autopilot 1.0。
但可惜,autopilot 1.0很不成熟,算力低,还得花钱购买autopilot套装。
为数不多的辅助驾驶功能,也很不成熟。
比如自适应巡航,自动调整车速,保持安全距离,但无法识别静态障碍物,一旦前面出车祸,或者遇到公路维护,那完了。需要驾驶员全面监控才行。
还有车道居中,也需要驾驶员全面监控,手不能离开方向盘。
至于自动变道,不仅只能在高速用,还无法自主判断变道时机,需要手动确认。
只是我都人工判断变道时机,手动确认变道了,还要你辅助什么?
说白了,这功能还不如没有。
唯一有点用的也就是自动紧急制动aeB和自动泊车,而且autopilot 1.0的自动泊车也很慢,效果也一般。
可以说,autopilot 1.0辅助驾驶和没有,没什么区别。
星逸科技的智驾,也在研发测试中。
进展和特斯拉的autopilot 1.0差不多,不过不同的是,这种不成熟的智驾,王逸压根不会推出。
一旦推出了,反而是找事!
为此,王逸决定,将星逸汽车的智驾1.0拆分开来,拆分成自动紧急制动aeb和自动泊车。
重点把自动泊车做好了,就赢了。
至于noa自动变道这些功能,做不完美之前,还不如不推出。
舆论很重要,一旦星逸科技推出不成熟的智驾,到时候出了事,那麻烦大了。
还是稳着来好。
而且在2015年整noa智驾,实在是有点难。
王逸看向邹泽峰:“智驾的研发,很不给力,非常不成熟,按照这样的进度,明年发布的时候,根本没法发布。”
邹泽峰点点头:“董事长,接下来我们会全面加紧测试,全面加速智驾的研发。”
“嗯,特斯拉今年第三季度就会推出autopilot 1.0,推出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自动泊车。”
“今年第三季度就推出!”邹泽峰感受到了极大的危机:
“好,我让智驾部门立军令状,明年第二季度,咱们的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也要上线,并且做得比特斯拉更好!”
“可以!”王逸并不反对。
智驾的发展过程,注定是漫长的。
这年头,能够实现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至于自动变道(noa),那难度太大。
要么视觉方案,要么激光雷达,而且还得是128线的激光雷达。
64线的激光雷达只能实现基础的高速noa,想要做到全场景高速noa,需要搭配视觉方案。
只是这年头64线的激光雷达,就要50万人民币一颗,成本太高,特斯拉都用不起。
因此,2017年特斯拉推出autopilot 2.0,也是视觉方案,实现了真正的自动变道。
至于autopilot 1.0的自动变道,纯属摆设,根本无法判断变道时机,都需要驾驶人员确认,和没有一个样。
最主要的,就是autopilot 1.0的硬件不给力,做不到自动变道。
“对了,咱们的激光雷达研发的怎么样了?”王逸想起这事。
新能源汽车什么时候销量大爆,关键还是智能驾驶的进度。
不说七八年后的很成熟的无图城市领航,即便是支持自动变道的高速noa、城市noa就很不错了,就能让销量大爆。
而noa和无图领航实现的基础,除了算法,还有激光雷达的突破!
邹泽峰有些无奈:“董事长,目前64线的激光雷达已经研发成功,虽然采用半固态方案,成本做到了十万一颗,但还是很高,离着您要求的1万一颗,还差得很远。”
“成本十万一颗,性能怎么样?”
“64线激光雷达,性能很不错,用于自动泊车,车道保持,都没问题。若是天气好,高速noa理论上也没问题,但天气不好的时候,就不行了。不过成本高是个大问题。”
王逸点点头:“全场景的noa至少需要128线激光雷达,或者等效128线的激光雷达。但128线激光雷达研发难度大,成本更高,需要大量的时间降低成本。”
“所以接下来几年,咱们的智驾方案,只能是64线激光雷达+视觉方案。”
王逸记得,智驾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个阶段就是当下到2017年,辅助驾驶刚开始商用,主要功能就是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
第二个阶段是2017-2020年,出现了自动变道noa,主要是视觉方案为主,但效果一般。
第三个阶段,则是2021年后,华为aDs,特斯拉FsD,小鹏XngP,实现了无图智驾。
到这一阶段,智驾才算是真的站起来了。
其中华为aDs、小鹏XngP的激光雷达方案,都需要128线激光雷达或者等效128线激光雷达。
特斯拉FsD的视觉方案,对于算法,数据闭环和算力要求极高。
王逸想要全面击败特斯拉,只能在特斯拉推出FsD之前,推出无图智驾。
但无图智驾的128线激光雷达短期内很难做到成本极低,就只能采用64位激光雷达+视觉方案。
只有这样,才有希望在2020年之前推出无图智驾,做到全球第一!
道阻且长啊!
“董事长,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目前做的试验车,有搭载64线激光雷达的智驾版本,也有无激光雷达的普通版本。那咱们明年最先上市的星逸汽车s5,要推出哪个版本?要不要搭载64线激光雷达?”
邹泽峰又问出一个关键问题:“这两个版本,单是激光雷达就差着10万的成本!”
“这是个核心问题。”
王逸思索了一会,道:“成本很重要,售价也很重要。”
“这样,咱们不做选择,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明年的星逸汽车s5增程版,做成三个版本!
标准版,30kwh的电池+增程,无智驾套件,售价40万起。
旗舰版,40kwh的电池+增程,无智驾套件,售价50万起。
智驾版,40kwh的电池+增程+智驾套件(64线半固态激光雷达+6颗高清摄像头+算力芯片!售价70万起!)”
星逸s5的这一套智驾版,成本增加15万左右,但智驾能力非常强大。
不仅可以实现自适应循环,自动泊车,车道保持,后续还能推送实现高速noa甚至城市noa!
相当于特斯拉2020年的水平。
特斯拉2020年才开始测试FsD,那才超越了星逸s5智驾版。
可以说,星逸s5的智驾,比起特斯拉autopilot 1.0晚了一年,但性能超越autopilot 2.0!
“智驾版多测试,功能可以一个接一个的oTa推送上线,但一定要稳!”王逸强调道:
“明年智驾版本先推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年底推自动泊车,后年再推高速noa!”
智驾发展,王逸准备四步走:
明年2015年,先实现基础的辅助驾驶,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
2016年,借助64线激光雷达+视觉方案,实现高速noa。
2017年,借助64线激光雷达+视觉方案,实现城区noa。
2020年前,借助64线激光雷达+视觉方案,或者128线纯激光雷达,实现无图领航!
四步走,一步步来!
只要能实现,那noa和无图领航都领先特斯拉两三年,做到全球第一。
至于说智驾版本卖到70万起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配置和后续升级前景在那放着,成本就是高。
当然,几年后智驾版销量高了,64线激光雷达成本低了,后续改款,也会推出四五十万的智驾版本。
但在2015年这不现实。
单是激光雷达等智驾套件成本,就要十几万了。
有了王逸的指示,星逸汽车立即开始了紧急会议,按照王逸的要求,全面调整方向。
明年上半年,先主推星逸s5增程轿车,纯电轿车同步推出。
年中或者下半年,根据市场销量和产能,再推星逸X5增程suV,纯电suV。
星逸科技在手机领域,已经少有对手,明年势必杀入新能源领域,去和特斯拉正面竞争。
晚上,王逸和宋思凝离开星逸汽车总部,回到了宋思凝的家。
“看,我在魔都买的房子,环境还不错吧!”宋思凝拉着王逸走进门。
作为星逸汽车总裁,星逸科技东部中心总裁,宋思凝今后将长居魔都,索性在魔都买了一套房子。
“很温馨,很有格调!”王逸环视四周,200平左右的大平层,离着星逸汽车总部很近,环境也很好,地段也很不错。
只能说,宋思凝有眼光!
(本章完)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