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422章 央视的“国庆献礼”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422章 央视的“国庆献礼”

    浦江电影制片厂,早在今年五月就已经成立了电影《南昌起义》的拍摄剧组。www.biquge500.com

    为了拍好这部耽误了20多年的大戏,浦江制片厂的领导给足了剧组最大的支持。

    《渡江侦察记》的导演、《红色娘子军》的摄影师,《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作曲家,全国各大话剧团挑选征用演员。

    很多知名演员在获悉此事后,纷纷给上影打电话毛遂自荐。

    不仅如此,上影还通过协调,令剧组在南昌拍摄“铁军进城受欢迎”一场戏时。

    得到了南昌胜利步行街全封闭一天,商场店铺全部闭店歇业,800多名警察、5000多位群众充当临时演员的顶级拍摄条件。

    《南昌起义》是我国电影史上,首次出现多位一代功勋真名实姓,直呼不忌的电影。

    也是浦江电影制片厂,为明年的“八一献礼”专门拍摄的大制作。

    这一会,刚从庐山、南昌、九江,实景考察回来的摄制组,正在做开机前的最后一次工作确认。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大家再看看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

    曾执导过《渡江侦察记》的导演汤晓丹,虽已到花甲之龄,却在此片中做出了多项突破:

    “如果都没什么异议的话,《南昌起义》的开机时间,就定在下个月的……”

    “汤导,”

    忽然,两位男同志一前一后从隔壁办公室跑了进来。

    进门的第一件事,就伸手扑向了拐角的电视:“您快看看这个……”

    哒哒哒的一通旋扭,电视里出现了央视的画面。

    这一通操作给屋里人看的,整个就一莫名其妙。

    导演汤晓丹刚准备发火,却在张嘴的一刹那,被电视机里的画面给劝住了……

    一座绿荫、阳光、轻风、蝉鸣、车铃……组合而成的大学校园里。

    一位身穿白衬衣的男同学,低头捧着书本走在一条绿植环抱的小径上。

    他的脚步很慢,嘴里念念有词,目光已完全被手上的书本吸引:

    “不过80年的时间,咱们这个国家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贫穷、最没有尊严的国家……”

    校园内的另一条小道上,一位身穿背带裙的女生,也在低头看书:

    “军阀混战、盗匪横行、百姓流离失所,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就在陈宝国、朱琳捧着书本念念有词的时候。

    抱着书本的张光北,正满脸悲愤的站在师大校园的一棵梧桐树下: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步步退让、任人宰割?”

    镜头渐渐向高空拉远。

    这一会从上往下,能看见燕京师大的新老教学楼间。

    多路手捧书本的当代学生,穿行在校园之间。

    “这历史没有年代,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这样的国家还有救吗?”

    “国民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

    画面一转,身穿礼服、气场全开的陈道明,出现在了一束聚光灯下: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中国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可耻的合约!”

    一场满是泥泞的风雨在飘渺。

    电视里的画面,又重新回到了师大校园——这个当年策划发起五四运动的摇篮。

    “不破不立!”

    “此时的中国需要勇士和斗士!”

    “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

    “同学们,历史的重要时刻就要到了——”

    “……”

    渐渐地,在学生们一句句破击长空的内心独白伴随下。

    遍布在校园里的多路学生,同时出现在了同一个地点。

    他们肩并着肩、手挽着手……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一大群80年代的大学生组成的队伍前方,

    退伍军人张光北、谢园、陈宝国、赵宝刚、朱琳、沈丹萍……满眼愤慨的合举一面鲜红的旗帜。

    “上街——”

    张光北的一声振臂高挥,全部的学生齐齐高举旗帜冲了出去。

    忽然间,画面一晃。

    一大群80年代装束的大学生,刹那间变成了一群身着五四式青年学生校服的大学生。

    “还我青岛!”

    “保卫主权!”

    ……

    上影厂的办公室里,所有人的双眼忽的一亮。

    各个都被电视里的转折画面为之一振。

    也就几秒的功夫,电视里的师大校园已经回到了1919年。

    整座校园……整座燕京城,遍布挥舞着标语、高喊口号的抗议学生。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还我青岛!”

    “还我主权!”

    李大钊、谢绍敏、匡互生……

    一位位打着姓名字幕的五四运动组织者,在镜头里高声呐喊——

    “我们要跟他们血战到底——”

    “我们今天的行动是中国美好未来的先声——”

    “誓死力争——”

    “血战到底——”

    “我愿意!”

    “我愿意!”

    “我愿意!”

    “背黑暗而面向光明——”

    “将终身致力于弘扬这种伟大的精神!”

    “为此而奋斗终身——”

    “虽九死而无悔;”

    “虽千万人——吾往矣!!!”

    ……

    镜头再次拉远,几横字幕出现在了屏幕之上——

    北洋政府的失败外交,引发了全国民众的强烈不满。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接着,在一曲悲昂的背景音乐落下帷幕后,电视里的画面逐渐宁静致远。

    嘉兴南湖之上,一条静静向前的小船上。

    十二位刚刚做出重大决定的年轻人,手握拳头、齐齐发声: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

    此时此刻,无论在哪一座城市。

    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已经被电视里的画面完全吸引住了。

    就在这时,电视画面再次转换。

    夜幕下的一座民国公馆内,多位身着青色军装、领系红带、右臂绑白的青年军人。

    在一位帅气逼人的青年军人带领下,箭步走出大门。

    “南昌起义,定于8月1日凌晨4点举行,三枪为记,口令——山河统一!”

    乒乒乒!!!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

    看到这一秒,浦江电影厂《南昌起义》的剧组成员,刷的一下睁大了眼睛。

    尤其是导演汤晓丹,刚刚在电视里出现的画面,虽只是短短几瞬。

    但每一位拥有字幕的青年领导人,已经看的他头皮发麻。

    “到底是央视,还是走在我们前面去了。”

    “瞧见刚刚他们的站位没?真是太帅了!”

    “我早就说过,”

    汤导的目光依旧没舍得离开电视:

    “谁都可以不帅,但唯有一位角色的扮演者一定要帅!”

    ??????????.??????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4月28日,井冈山会师,

    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开创了革命根据地的崭新局面!

    此时此刻,电视里已经出现了井冈山胜利会师的画面。

    满山红旗挥舞、遍野举枪欢呼的历史名场面,就这样出现了……

    直到这会,已经熟悉了电视里套路的广大观众,正睁大双眼期待着下一幕的出现。

    电视机里的镜头忽的一暗。

    在日军的包围下,八位身受重伤、拒不投降的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自己的党、自己的人民、以及身边的战友,敬以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军礼!

    八女投江,壮烈殉国!

    “沈参谋,这就是你修好的桥吗?”

    面对32位妇女同志搭起的木板桥,一千多名战士无一愿意踏足。

    “时间就是胜利,”

    妇救会主任朱琳,站在冰冷的河水里对着岸边喊道:

    “同志们,还有更重要的事在等着你们去完成……”

    随后,咬牙坚持的妇女同志,硬撑着木板扛起了战士们快速过桥的脚步。

    1947年,为了驰援孟良崮战役,沂蒙32位妇女同志跳入刺骨的冰冷河水,用自己的身板搭出了一座通往胜利的“火线桥”。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从身穿革命军装的战士大合唱,到总政歌舞团整齐划一的齐声高唱。

    一样的铿锵、一样的有力。

    历史与现今的画面,不断的重合交替,相互呼应: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热血沸腾的画面,仍然在继续……

    “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怎么不行啊!”(钱老的原声播放)

    砰——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们主张,任何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随着电视里,一个个重要历史画面的腾飞……

    一张张形势喜人的《人民日报》跟着也冲了出来。

    1978年12月18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

    1980年8月26日,同意在深一圳、珠一海、汕一头、厦一门设立经济特区。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重新出现在镜头中的燕京师大校园里。

    一群刚经历过历史洗礼的大学生们,握紧拳头,大声对祖国说: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画面的最后,在中央歌舞团气壮山河的大合唱中。

    1949年、1950年……1959年,历年的阅兵式画面相继跃出。

    威武雄壮,吼声震天。

    最后,当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中国大地上时。

    一行苍劲有力的字幕,也随后定格在了最后的画面:

    忆峥嵘岁月,看今朝辉煌,祝祖国繁荣富强,愿人民幸福安康!

    ……

    浦江电视台,台长办公室。

    看着电视里澎湃激昂的画面。

    台长古铮铮与到此一游的胡啸,直到画面结束仍忍不住在跟唱。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嘿,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胡啸还知道给自己打拍子:“我的老天,这片子也太好看了,这会我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对吧老古?”

    “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古铮铮当然也赞同老友的看法:“本来以为我们台的献礼片已经够好看的了……”

    “高兴早了吧,”胡啸笑着点了支烟:

    “别以为只有你会连跳带演,人家也不是吃素的。

    瞧瞧,这片子才短短几分钟,讲了多少件历史大事件。

    按小江的话怎么说来着?对了,叫信息量庞大!”

    一听这话,之前还在整理新剧情、灌输新思想的古铮铮,忽的一愣:

    “江山最近去哪了?”

    “……”下一秒,胡啸也愣住了:“那小子目前在……燕京!”

    ……

    浦江电影制片厂,《南昌起义》剧组。

    导演汤晓丹,终于把电话打到了央视周也明的办公室里。

    “是周台长吗?你的电话可真不好打呀。”

    “您是?”

    “我这边是浦江电影制片厂,”汤晓丹道:

    “我们最近正在筹拍一部描写《南昌起义》的电影。

    就在刚刚,我正巧看见了你们台播放的一部纪录片。

    我感觉它的视角和站位非常有看头,想向你们打听一下,

    如此重要的历史时刻,你们参照的是哪份资料?”

    别说是站位,就连《南昌起义》中的具体参与者,汤导当初都查阅了很多资料。

    在很多历史记载中,只提到了一个总参与名单。

    并没有细说“三枪为信”的那一刻,到底有哪几位同志在场。

    要说别人可能不在意,可他却正在创作一部记载历史重要时刻的电影。

    周也明一听对方这话,立马深信这真是遇到同行了。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镜头。

    尤其是红色镜头,可都是要经过审核的。

    当时确定分镜头时,周也明和王扶林,也专门就此事询问过江山。

    “在咱们国家博物馆里,收藏了三幅分别名为《南昌起义》、《八一起义》的油画,”

    周也明就喜欢江山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

    “我们的编剧,就是参照了那上面的具体站位。

    据我们了解,这三幅作品都已经经过了相关人员的一再对比确认。”

    “是吗,”汤晓丹对着电话点了点头:“感谢周台长的介绍,我马上就派人去确认一下。”

    这下好了,一部央视的纪录片,省了自己多少事。

    “原来还可以通过油画来参考历史,”汤晓丹又学会了一招:

    “那个谁,等下回再播放纪录片时,记得看一下编剧的姓名!”

    ……

    对面那边刚挂上电话,周也明的办公室里又响起了电话铃声。

    整整一个下午,央视的多部电话一直都在响个不停。

    机关单位、兄弟单位……最积极的还得数人民群众。

    在看完了央视的“国庆献礼片”后,四面八方的观众,纷纷激动的或提笔写信、或拿起电话。

    一部视角独特、编排新颖的高燃纪录片。

    正像一枚星星之火般,在这个伤痕文化遍野的中华大地,再次点燃了所有中华儿女的热血与希望……

    ()

    <!-- 翻页上aD开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