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藏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43章 南郑新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743章 南郑新家

    梁州刺史叫做崔畅,是前京兆尹崔光远的族弟,天宝七年进士出身,在梁州已经出任刺史三年,刚刚送走了前来梁州避难的天子和百官,没想到又迎来了岐王李邺和他的军队。www.399xs.com

    崔畅已经得到朝廷的通知,岐王军队将借梁州、凤州和兴州三年,作为攻打陇右的后勤重地。

    虽然条约中不涉及官员任免权和赋税,只有驻兵权,但崔畅却心知肚明,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若惹恼了岐王,一个军纪问题就会让他苦不堪言。

    崔畅之前已经和刘晏详细谈过,刘晏明着告诉他,节度使府虽然设在秦州,但节度府所有的文官都会暂时留在梁州,崔畅立刻明白了刘晏的意思,节度府实际上就设在梁州。

    而且在梁州的官员、家眷和军队加起来至少有七八万人之多,这让崔畅的压力很大。

    岐王到来,崔畅亲自率领州县官员前往码头迎接,刘晏笑着给李邺介绍崔畅,“殿下,这位就是梁州刺史崔使君,是崔光远的族弟!”

    崔畅连忙躬身行礼,“下官崔畅参见岐王殿下!”

    李邺微微笑道:“以后就要麻烦崔使君了,有什么难处尽管告诉我,我们一起解决!”

    “多谢殿下!”

    李邺没有太多的寒暄,作为岐王,他需要保持一种高姿态,此时他的家人们上了马车,李邺随即也登上马车,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向城内驶去,把和崔畅等地方官员打交道的事情交给李泌等人。

    南郑县位于汉水北岸、褒水东岸,正好是两条河汇合处,有人口十余万,之前曾拥挤到三十余万,都是关中和长安逃难来的百姓,现在难民基本上都回去了,南郑县又恢复原来的人口。

    南郑县是一座大县,城墙周长四十里,城外都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城西的麦田几乎都是军田,城东的麦田都是民田,汉水两岸,矗立着巨大的灌溉风车,取水入田。

    另外在县城东南方向十五里外,还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庄园,那是李林甫的庄园,现在归东府家族所有,也就是李岱这边的家族,有个管事负责经营庄园。

    南郑县的气候温暖湿润,山水极有灵性,滋养着汉水两岸的百姓,天子的临时行宫叫做南郑宫,是一座占地三十亩的官宅,目前已经挂牌为岐王府。

    南郑宫看起来和普通官宅没有区别,分为三进,然后还有幕僚院和亲兵院,前院是功能房和下人居住的地方,中庭大堂、会客堂、餐堂、起居房等等。

    “邺儿!”

    裴三娘在东院喊他了,李邺对独孤新月和杨玉环笑道:“你们先去后宅看看,我马上就来!”

    十几名侍女、乳娘和木大娘跟着两位夫人去了后院,李邺走了过去,正好遇到欣喜万分的裴三娘。

    “娘,你怎么这样高兴?莫非捡到宝了?”李邺开玩笑道。

    “是捡到宝了,你过快来看看。”

    裴三娘最关心的是给李腾空她们找住处,她当然是关心清羽,这可是她看中的儿媳,相处一段时间,发现她非常善良孝顺,简直就是上天安排给她的儿媳妇。

    李邺来到东院,也吓了一跳,东院居然是一座道观,应该是新建的道观,占地约四到五亩。

    “好像有牌子!”

    李邺走到正面看一座主堂的上方,确实挂了一块大牌子,是天子李亨手书的‘三清殿’。

    “大唐所有皇宫都有道观!”

    独孤新月走过来笑道:“路上我就在想,南郑宫应该也有一座道观,这其实是皇宫内供奉李氏先祖牌位的地方,但又觉得可能比较仓促,来不及修建,没想到真有道观。”

    说到供奉先祖牌位,李邺这才理解为什么会有道观,李氏皇族可是把老子李耳奉为祖先。

    李邺又看了看前面的香灰铜鼎,里面很干净,笑道:“修好后还没有使用呢!”

    裴三娘连忙道:“阿邺,西院给女护卫居住吧!”

    李邺点点头,“可以,公孙大娘和她的徒弟们也可以住在西院。”

    “那我去把伱大姑找来。”

    “娘知道她们在哪里吗?”

    裴三娘点点头,“我知道,她们去了六安观,南郑县我很熟,六安观太小了,她们根本住不下。”

    裴三娘坐上马车匆匆去了。

    李邺这才跟随妻子来到后宅,顿时把李邺吓了一跳,后宅是以一座五亩大的湖为中心,环湖修建了十二座小院,每座小院占地约一亩,中间是主院,占地三亩,由一座两层楼和一座阁楼组成。

    每座小院都修建得很精美,各具风格,所有的小院都用一条带屋檐的长廊连接起来。

    这完全就是量体裁衣,为天子李亨和他的嫔妃们打造的,每个嫔妃住一座小院,李亨住在主院,但这么多院子对李邺有点太多余了。

    独孤新月笑道,“咱们东西很多,住不了人就放东西吧!其实女护卫们也可以住进来。”

    李邺府上有十二名女护卫,分三班昼夜保护李邺的家人,原本让她们住西院,但住在内宅也可以。

    李邺点点头,“先暂时住一住吧!等我拿下张掖,咱们就搬到张掖去,在那边造一座真正的王府。”

    内宅的事情自然有独孤新月安排,李邺又去了后军元帅府,这里便是原来的临时朝廷,数百名官员挤在一座占地二十亩的官衙内办公,现在改为后军元帅府,主管后勤。

    说是后勤的官衙,实际上就是河西陇右节度府,只不过还得在秦州再设一座节度府,朝廷方面也能交代。

    前期过来的刘晏已经将官衙都安排妥当,李邺的官房也有了,在官衙最里面,是一座占地一亩的小院,有个小院子,左右参军房,正官房、参谋室等等。

    李邺有两名记室参军,一个是季广琛的长子季寿春,另一个是堂兄李洵推荐给他的,南郑县主簿温景年,唐朝名臣温大雅的玄孙,和李洵明经同科,和李洵关系极好。

    两名记室参军,季寿春负责军,温景年负责政,他们的职责是整理文书,甄别轻重缓急,把最重要、最急切的及时呈交给李邺。

    另外还要负责替李邺草拟各种文书。

    两名记室参军都是二十余岁,季寿春今年二十五岁,温景年二十七岁,两人都精明能干,文采出众,人品也很好。

    官房内,李邺接见了第一个手下,那就是李白,李白是跟随张平回到襄阳,正好遇到了大迁徙,李白当然才华横溢,只是因为他性格骄傲,所以屡屡得罪人,二十几年来混得很不如意,现在已经五十岁了,依旧一事无成。

    “卑职参见殿下!”

    李邺笑眯眯请李白坐下,对他道:“本来我是想请先生办报,但现在条件还不具备,不如先生先替我办学吧!”

    “殿下是让我当教授吗?”

    “不!不!是出任学官,在梁州创建一所学府,让散居各地的河西陇右的士子们有一个安心读书的地方,再从中替我选拔人才。”

    李白沉吟一下问道:“请恕卑职冒昧,卑职这个学官类似于太学学正吗?”

    太学学正只是八品小官,如果岐王最后给自己只有八品官,那李白真的就无法接受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