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满级考古大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百五十八章 权利中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世界上,绝大多数城池的兴起,都是从百姓的定居开始的。m.biquge85.com良渚也不例外。

    古城中,除了几处有着特殊意义的区域,基本上都是百姓们的居址。他们分布在河道的两旁,夹河而居。

    他们在沼泽地上堆起高地,然后两边形成河,石头堆砌起河岸,用竹篱笆、竹编精心编织成优美的护岸。

    水绕城而居,这种生活模式,如今仍然能在绍兴、乌镇、周庄里找到踪迹。

    不得不说,无论是对当时的居民,还是对如今的考古人员来说,这都是十分方便的设计。

    对居民而言,邻近的水道不仅有利于交通,还方便运输器皿与粮食。

    在生活上也是极大的便利,无论是取水,还是丢弃吃剩的骨头、果核等等,只要手一抬,就能轻松办到。

    而对考古工作者们来说,水道、河道的出现,也是一件让考古变的轻松便利的事情。

    因为大部分水道和河道都已经因为4200年前的那场大洪水,或消亡或改道了。

    这就导致良渚古城居民们当年在河道里随手丢弃的东西,都沉淀在了地底,成为了文物的一部分。

    考古人员从河道里发现的果实种子遗存就有不少,包括李子核,菱角,桃核,甜瓜子,野葡萄,野猕猴桃等。

    而且还发现了一些稻子、薏米等主食残留的痕迹。

    可能是哪个顽皮贪玩的小孩,将宝贵的食物扔进了河中。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在良渚古城之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域划分。

    比如说,城池中心的台地——莫角山台地,就是当时的权利中心所在。

    而在河流两岸夹河而居的,大部分都是手工业从事者的居所。

    至于当时主要的生业方式——农业的遗迹,比如说稻田什么的,在古城范围内,基本上没有发现任何一处。

    这并不意味着良渚人的生业方式发生了转变。因为,即使在良渚古城的范围尚未发现稻田遗迹,但依然能从中找到很多碳化的稻米。

    而规模最大、炭化稻米堆积最丰厚的一处,就在莫角山宫殿区的南面,正对着大莫角山的西南角的一个叫作“池中寺”的地方。它的地位,几乎可以与之后的“官仓”相等。

    应该是当时良渚古国统治者专门建造的粮仓,用于囤积粮食,必要的时候拿来赈灾所用。

    但是,粮食找到了,种粮食的地方呢?

    农民们都去哪了?

    答桉,其实就在良渚古国的近郊地区。

    也就是被第二道更外围的外郭城墙所覆盖在其中的外城百姓。

    在城外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遗址160多处。这些近郊可能就是农民生活的地方,勤恳种地,往城里供应粮食。

    或许,早在良渚时代,城市分区已经与如今的城市极为相似。农民们身处乡野,而古城内住的都是地位比较高的手艺人。

    依山傍水的良渚古城,城市规划有点像明清bj城,分为皇城、内城、外郭城。

    内城面积约三平方公里,有四个故宫那么大。

    中心的皇城宫殿区就是贵族居住的地方,外围是工匠居住。

    良渚古城水系发达,老百姓临水而居,木板制成的河岸考究漂亮,河岸两边分布着成排的房屋和临水码头。

    郭城之外,是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有无数农民在其中劳作、收获。

    良渚人会往河里倒垃圾,河道里发现了大量生活用品,比如陶器、骨器,加工残剩的玉料。

    良渚文明有巨大社会动员能力,古城外围巨大防洪堤坝只花了几年就建成!

    从挖出来人骨来看,当时良渚和现代人长像相同。

    老百姓一般穿麻布衣服,贵族穿丝绸(技术手段发现)!

    良渚人吃的食物品种很多,除了稻子,植物类的发现有菱角、薏米、野猕猴桃、野葡萄、甜瓜、橡子、野柿子、莲藕莲子等等。肉类有各种鱼(黑鱼鲫鱼为主)、鳖、猪、獐子等三四十种。

    当时中原还是落后地区。

    那个年代能拿的出手的,也只有良渚古国了!

    ......

    登高望远,站在山谷之上,俯瞰了一番良渚古城的构造之后,孔建文带领着陈翰等人,晃晃悠悠的终于是来到了良渚古城最核心的区域。

    莫角山台地。

    当人们安定的生活下来之后,社会阶级就会出现。

    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而社会阶级出现之后,就会有统治者,也就是王出现。

    王出现了,那良渚人就会开始规划,为自己的王,修建一座宫殿。

    放在现在看来,良渚古城宫殿区几乎完美契合之后人们对宫城的想象。

    这也是良渚古国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一的重要证据!

    良渚古城拥有华夏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

    在古城最外面是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的外郭,向内是由城墙包围出的,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再往中间才是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

    这种布局,几乎从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国时代,延续到了清朝!

    皇城、内城、外城这样的三重城市格局,也是华夏文明最夯实的城市规划结构!

    这彰显的是统治者被重重拱卫的地位!

    当然,除了要被重重拱卫,统治者还是高高在上的。

    就如同汉室的宫殿要处于整个长安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这才能彰显皇帝的地位一般。

    宫殿区所在的莫角山,是一处由人工堆筑而起的高地。

    在一望无际的良渚平原上,这处人工堆筑起来的高地,已经是除了自然形成的山峰之外的最高地了。

    而在莫角山的顶部又堆筑起三个近“品”字形排列的台基。

    东侧的叫作“大莫角山”,西侧北部的叫作“小莫角山”,西侧南部的叫作“乌龟山”。

    堆筑高度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

    这三个台基上,都应分布有成排的房屋,除乌龟山台基表面因后期破坏严重而未有发现外,大、小莫角山上的房屋基址,均排列有序。

    而最大的宫殿,就位于大莫角山上。

    三个台基之间分布着近曲尺形的沙土广场,供皇家祭祀所用,占地面积达7万平方米,广场南部及东部也有排列有序的房屋基址。

    或许,这三个台基,分别就是王的住所,王夫人的住所,以及王储的住所!

    是整个良渚古国,权利的最中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