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明新命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一零章 皇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午门献俘这样的国礼,听起来好像很宏大很复杂,但实际上,只是准备工作复杂,到了真正举行献俘礼的时候,反倒并没有那么复杂了。www.399xs.com

    事实上,越是宏大的礼仪活动,需要皇帝本人做的事情就越少,而且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到了这个场合,皇帝也好,典礼大臣也好,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那都是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好。

    因为越是宏大的礼仪活动,越是容不得出半点错误,容不得有半点闪失,所以也就不可能搞得太复杂。

    比如类似午门献俘这样的事情,就是这样。

    往常到了这个时候,典礼官说完了献俘事由的来龙去脉和大体情况之后,皇帝只需说拿去,或者依例赦免,就可以了。

    而且不管是拿去,还是赦免,都是事先早就定好的事情,不可能到了现场才寻思,或者才商量。

    所以说,摆得阵仗虽然很大,但是整场活动,实际上就是按照既定的安排走一个过场而已,是做给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看的。

    当然了,这样的事情也是注定会被记载在史籍史册上面的,会成为时任皇帝名垂青史的一个光辉业绩。

    崇祯皇帝前几年已经搞过一次午门献俘了,不过那一次是孙传庭抓住了流贼首领闯王高迎祥,然后送到了京师,搞了一次献俘礼。

    当时,崇祯皇帝与他的爷爷万历皇帝在抗倭援朝之战胜利后的献俘仪式上所说的话一样,只有两个字,即“拿去”。

    拿去,就意味着拿去杀了,也就是推出午门斩首。

    那次献俘礼上,高迎祥被喝令拿去,送到了宣武门外当众凌迟处死。

    这一次会有什么不同吗?

    杨振跪在午门下等待着,侧耳聆听着,但却并没有听到崇祯皇帝说什么话,只是听见跪在他一旁的张若麟小声说道:

    “杨都督,此次献俘礼的典礼大臣,正是陈本兵。待会儿礼毕,若是天子不即召见,就请杨都督先听礼官安排。一等这边事毕,陈本兵自会寻你,陈本兵有话,要与都督面谈。”

    杨振闻听此言,侧脸去看,就见兵部郎中张若麟目视前方,纹丝不动。

    若非他轻声说出的话里提到了自己,杨振甚至都怀疑方才这个张若麟是在喃喃自语了。

    杨振正疑惑间,就看见午门楼上的銮驾动了,随后,午门楼上又传来几声“摆驾午门下”的呼喊,再然后杨振就又看见午门楼上的銮驾往内下去了。

    出了这个异乎寻常的情况,午门楼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阵躁动不安,不少云集在午门下观礼,等着聆听皇帝旨意的官员们,一时间也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借着这个机会,杨振小声对张若麟说道:“张大人,献俘礼上,万岁如此,却是为何?”

    张若麟闻言,先是一脸茫然,继而若有所思,最后,摇头苦笑着说道:“杨都督你有所不知啊!圣上当日在宫中闻听辽东捷报,尤其是闻听都督你率部收复了旅顺口,曾当着内臣的面,仰天长啸,手舞足蹈,简直是欣喜若狂!

    “眼下你真真切切地带了数千东虏首级,俘了东虏奴酋亲弟,带了活生生的东虏王爷固山,献俘午门下,想来圣上心中激荡,必是在午门上坐不住了,要到跟前当面看一看这个东虏王爷,还有这些个东虏满奴!”

    说到这里,张若麟回头看着杨振,再次回到最初的话题上面,说道:“方才我与都督所说,陈本兵希望与你面谈事,切切不可忘了!”

    杨振听了张若麟所说的前言颇觉有理,又听了他的后语,随即点了点头,算是一个答复。

    陈新甲找他,想跟他谈些什么他无从得知,但是从张若麟的话里面,杨振却得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讯息。

    那就是,崇祯皇帝对于杨振取得的这一次大捷,尤其是对他收复旅顺口等地非常满意。

    有了这个讯息之后,杨振突然觉得封爵这样的事情,距离自己似乎真的很近很近了,或许这一次真的能从这趟京师之行中收获巨大。

    他在一路上盘算来盘算去的开价,或许可以提高一点了。

    就在杨振琢磨着怎么向兵部尚书陈新甲,甚至是直接向崇祯皇帝开价的同一时间,崇祯皇帝在一众大臣内宦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出现了午门下面的门洞里面,并一路朝着杨振等人所在的方向走来。

    杨振与午门下的百官,本来就跪在地上,眼见皇帝领着众大臣逐渐来到跟前,便在午门下礼官的呼喊下,再次朝着皇帝行了叩拜大礼。

    此时此刻,杨振自是不能表现得异于常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学着身边张若麟的样子,叩首下去之后,便埋头于地。

    就这样,过了片刻,杨振听见一阵脚步声传来,最后,脚步声就停在了自己的旁边,竟然站定了。

    杨振正要抬头,就听见一个有点嘶哑低沉却又隐隐然十分兴奋的声音响起,却是站在自己身前的那人说话了:

    “杨卿,杨卿,你就是杨振杨汉卿?”

    听见此言,杨振立刻就明白了,领着众大臣来到自己跟前站定说话的这个人,正是从午门楼上走下来的崇祯皇帝。

    一念及此,杨振赶忙叩首在地,朗声答道:“臣,杨振,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振话音一落,尚未抬头,就听见站在自己前面的那人,用略带几分唏嘘几分兴奋几分急促的语调说道:

    “好,好,好!朕早欲与卿一见,早欲与卿畅聊东事,奈何朕一年到头国事缠身,而卿也是戎马倥偬、军务繁忙,以至于我君臣竟缘悭一面,今日午门见卿,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

    此时,穿戴了一身大礼冠冕吉服的崇祯皇帝,眼见跪在地上呼喊万岁的人物,正是那个一再给他带来捷报,带来喜讯的杨振,一时之间喜形于色,一边说着话,一边弯了腰,搀扶住杨振,尔后对他说道:

    “杨卿平身,杨卿平身,杨卿快快平身!”

    杨振听见崇祯皇帝这么说,又见他已经来到自己的眼前,并且已经伸手搀扶住了自己的臂膀,当下连忙谢了恩,顺势从冰冷的地面上站了起来。

    同时他也趁机抬头,快速地打量了一眼近在咫尺的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身材不高也不低,但却显得十分单薄,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上透出几分英气,但是瘦削的脸颊上面容苍白憔悴,却又分明带着几分病态。

    此时他洋溢着笑意的眼角,鱼尾纹清晰可见,而端端正正戴着的通天冠下面,更露出两鬓斑白。

    杨振只匆匆一瞥,就把自己后世形成的对崇祯皇帝的复杂印象,与眼前这个真真切切的活生生的崇祯皇帝对上了号。

    一时间,杨振竟有些百感交集了,心中更不由感叹,眼前这一位,果然是一个苦命皇帝。

    单论年纪的话,崇祯皇帝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崇祯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满打满算也不到三十岁。

    可是,眼前这个年纪不到三十岁的皇帝,却俨然一副劳心过度心血耗尽的早衰模样。

    杨振的心里面正暗自感慨着,就听见崇祯皇帝开口说道:“走,汉卿给朕指认一下,哪一个是那东虏的所谓十王爷多铎,哪一个是那东虏的所谓辅国公屯齐!”

    崇祯皇帝略带兴奋地说完了这些话,拉着杨振的衣袖,叫杨振与他通行,越过观礼的文武百官,径直朝后面不远处空地上跪着的那一排排满鞑子俘虏走去。

    那一片满鞑子俘虏,此时跪在地上,被林立的锦衣卫大汉将军们围着,已经是砧板上的鱼肉了。

    杨振也不认为他们还有什么威胁,于是立刻变被动为主动,快走了两步,亲自给崇祯皇帝开路。

    午门楼下百官所处靠前,一众俘虏所处在后,中间是林立的锦衣卫大汉将军,但是前后相距并不远。

    很快,杨振就领着崇祯皇帝一行,越过层层锦衣卫的防护,来到了多铎的跟前。

    在从松山城被押来京师的路上,多铎就已经是昏迷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了。

    等到抵达通州城的时候,不知道是由于长途颠簸的原因,还是长期缺医少药的原因,多铎更是气息奄奄,长久昏迷不醒,眼看着就要断气。

    直到进了京师,才被入城过程中京师百姓的砸骂,再次醒转过来。

    尔后,多铎就剩下一口气,强撑着,十分难得地在清醒状态下被带到了午门下。

    此时,多铎跪在地上已经许久了,双膝已经丧失了知觉,回光返照一般清醒过来的神智,也在崇祯十二年十一月中旬京师的严寒天气中渐渐消散而去。

    就在这个时候,杨振领着崇祯皇帝一行人,来到了他的面前。

    跪在地上动弹不得的多铎情知有异,艰难地抬起头,仰脸看着来人,仍然做出一副桀骜不驯的冷漠样子。

    “你就是多铎?建州奴酋奴儿哈赤的十五子,现在的奴酋黄台吉的弟弟?”

    崇祯皇帝来到多铎跟前,带着几分好奇,几分鄙夷,俯视了多铎片刻,突然张口这么问道。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