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我在春秋做贵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6章:无形的博弈,极尽的恐吓(为盟主好书叔加更)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智瑶是个很容易疑神疑鬼的人吗?毫无疑问就是。www.luanhen.com

    他这种状况会出现在每一个上位者的身上,并且还是上位者必须有的一种特质,不然有再好的出身,除非是一生没有遭遇到算计,不然就是一个自己身死,追随者跟着入土,再出现大范围动荡的结果。

    没法子的事情,一无所有都有人会算计着利用到极致,身份太高不会缺了想要有所索取的人环绕。

    踏上了某种高度,出了什么事情真不是个人去承担后果,不时刻保持谨慎,非但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其实也是拿无数人的小命不当回事。

    “魏氏集兵七万于‘虎牢’,东进可击卫地,北上可侵‘邺’城。如魏氏发难于我,二位以为当会进兵何处?”

    智瑶将孙武和司马穰苴召唤到“临淄”来了。

    之前,孙武和司马穰苴在看相关的情报,等看完了智瑶才进行讨论。

    在场没有第四人,并且外面的近卫被严令不得使人靠近十米之内。

    孙武没有马上回答正题,比较感概地说道:“宗子谨慎,无有短时吞并齐国之心,果真睿智也!”

    的确。

    用马后炮的角度来说,智瑶再一次进击齐国的策略,原先看上去谨慎过了头,明明依靠智氏的武力能够使用席卷的方式,偏偏还吸纳与误导齐国公族,并且非常明显地放过田氏,看似不够果决,后续发生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却证明智瑶的谨慎起到关键作用了。

    当然了,魏氏、韩氏、楚国、吴国等等家族或国家的行动不是要针对智氏,另一种说法就会变成智瑶顾虑太多,错过了将齐国一次吞并的绝佳机会。

    司马穰苴说道:“宗子于‘邯郸’屯兵三万,‘邺’屯兵一万,便是为应对此变局?”

    从六年前开始,智瑶就有意将“邯郸”视作智氏新的核心,训练新军的基地放在那边,后来还修筑了“邺”城。

    智瑶知道司马穰苴还有下文。

    果然,司马穰苴说道:“或是正因我家此举,逼使魏氏不安?”

    这个说法成立。

    智氏害怕魏氏突然间动手,难道魏氏不会怕智氏动手吗?

    之前,智氏对外透露的是,于“邯郸”和“邺”屯兵,主要是为了随时能够支援卫地和齐地。

    问题是,智氏在那边集结重兵,想要对魏氏做点什么,出上党直插南下,立马能断掉魏氏南征部队的归路,顺便再将魏氏从范氏那里抢来的城邑一片扫荡。

    真的那样,不是魏氏一朝回到十数年前的事,葬送魏氏五六万大军不说,他们陆陆续续投入在晋国南境的心血以及物资也要算进去。

    就问问,魏氏真的一点都不害怕智氏会干点什么吗?

    毫无疑问,魏氏肯定是会有相关的担忧,之前就在“虎牢”屯兵,目下的屯兵数量猛增罢了。

    现在智瑶有很多选项,包括邀请魏氏参与到对齐国的用兵,以及再一次下达新征召令,或是仍旧按照既定节奏来。

    “齐地用兵一‘军’略显拮据,‘邯郸’、‘邺’驻军不可调动,驻于中山之兵亦需防备赵氏偷袭。”

    “我欲再征兵士,且看魏氏、韩氏有何举措。”

    “新征兵士,两位以为于何地集结为妥?”

    想做一件事情而被束手束脚,智瑶已经好久没有过这种体会。

    现在,智氏已经集结起来兵力约是九万,光是“邯郸”和“邺”就有四万,有接近四万分散在齐国各地,剩下的万余驻扎在“鲜虞”。

    那可是九万的军队,还是分不同的区域在驻扎,并且有差不多一半正在执行作战任务。而这还只是一个家族使用的军队数量,比许多国家的总人口都要多了。

    再看魏氏,有三四个年头每年用兵不少于三万,多的时候能达到六七万。

    所以,晋国为什么牛逼?因为是真的很牛逼啊!

    如果晋国的卿位家族能够团结,爆发出来的力量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扛住。

    恰恰是因为晋国的卿位家族互斗太频繁和严重,才有了那种程度的军队。

    当然了,他们要感谢先辈将晋国塑造成了一个军果主义的国家,有了足够氛围与底蕴,才有了后辈动辄能拉出那种规模的军队。

    看一看齐国,他们的人口并不少,经济体量比晋国更大,从很久以前到现在,动用十万以上兵力的次数屈指可数,偏偏还每一次落了个大败亏输的下场。

    从前能够动辄拉出十万以上兵力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当然是晋国,另一个则是楚国。

    一开始楚国并不适应这种规模庞大的战争,吃了不少亏又一再进行总结才慢慢适应过来,几次击败晋军,一度获得霸权。

    别看吴国之前那么风光,有几次动用十万兵力的例子,他们在伍子胥死去之后,孙武也离开吴国,其实已经没有人能够有效地将十万大军的作用发挥出来。

    说白了就是能力有限,指挥起来无法将军队调动起来,运用在合适的位置,去发挥他们的作用。

    能力不足的话,十万大军实际起到作用的也许只有一半不到,剩下的那一半在当看客。这种事情不是在搞笑,相反因为指挥官能力不足而屡见不鲜。

    智瑶邺发现了自己带兵能力的极限,超过八万就有一种应接不暇的错乱感,知道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用来进步。

    那还是有足够合格基层军官的条件之下,要是没有那一批基层军官,保持旧有的模样,智瑶指挥三四万就该手忙脚乱了。

    什么旧有的模样?就是以“士”为骨干,配上一定数量的“徒”去带动征召来的“羡”呀。

    所以,魏氏从某种意义上看来很厉害,他们没有像智氏大规模培养基层军官,还能玩得动大兵团作战。

    智氏再一次进行征召,分为两个区域进行集结。

    晋国中部的“黄父”是一个,集结了两个“师”的兵力。

    有三个“师”兵力的规模在“濮阳”完成集结。

    他们进行集结得时候,智氏在密切注意魏氏和韩氏有没有什么新的动作。

    比如说,魏氏和韩氏也跟着下达新一轮的征召令,或是已经集结起来的军队向哪里进行运动。

    还是那一一句话,智氏认为魏氏或韩氏的动作对自己存在威胁,魏氏或韩氏也会看见智氏有所举动认为对自己产生了威胁。

    只允许智氏有大动作,不允许魏氏或韩氏感到紧张,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且不论魏氏或韩氏有没有想要对智氏做点什么的意图,他们发现智氏进行新一轮征召之后,智氏完成集结的总兵力竟然超过十三万的数量!

    那可是十三万的大军,比绝大多数诸侯治下的总人口还要多得多!

    不过,有上一次智氏集结五十来万的军队例子在前,今次集结十三万,好像动静不算太大?

    那并不一样!

    上一次智氏集结五十万左右的大军,分散在智氏封地的各处,能够有多少拉出去作战也属于未知数,吓唬人的意义更浓一些。

    这一次集结起来的十三万大军,看他们的集结地点,再相应的物资准备,明显能够拉出去野战。

    “魏氏大军南向,看似进逼‘新郑’。”

    “韩氏大军亦是开拔向西,出‘少梁’进逼白翟疆域。”

    所以是,魏氏和韩氏看懂了智氏再一次集结兵力是什么意思,用行动来给出回应?

    也能理解为,魏氏和韩氏明白智氏已经做出提防,认为没有把握之后,放弃了原有的勾结,改爲执行另外的方案。

    不管是哪一種,纯粹证明了拥有足夠实力的重要性。

    换个说法,要是智氏除了已经集结起来的九万大军之外,没有能力再集结出另外的军队,魏氏和韩氏根本不会有多少顾虑。

    孙武说道:“魏氏于‘虎牢’仍旧屯兵两万,韩氏在‘韩’屯驻两‘师’,皆是防备與我。”

    如果魏氏和韩氏真的不防备智氏,才叫智瑶觉得不对劲呢。

    不管怎么说,智瑶再一次集结大军让魏氏和韩氏动了起来。

    现在智氏、魏氏和韩氏应该有足够的默契,知晓什么是互相忌惮与进行防备,想做什么会更加小心翼翼,短期内应该是能够继续维持一种虚假的平静了?

    智瑶说道:“且看楚军向西,抑或向北。”

    这一次,宋国并没有跟楚国结盟,只是允许楚军借道。

    那是宋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的事情,他们只能跟当世名正言顺的霸主结盟,避免一次站错队,之后遭到彻底的清算。

    解决了某种程度上危机的智瑶,内心里有了新的觉悟。

    或许是智瑶错误理解了魏氏和韩氏这一次的举动可能纯粹就是个误会,却是证明了那种关系下的互相制约。

    在那种现状之下,无论是智氏还是魏氏、韩氏,有什么动作都要防着对方,真的无法拿出全力向外开拓。

    “我觉得难受,他们会更难受。”

    “我家的各方各面走在他们前面,该着急的其实是他们。”

    “按照这种趋势,除非他们勾结外部势力,要不然哪有把握动手?”

    智瑶觉得时间依旧是对自己有利,只是另外一些事情似乎是应该做出改变了!

    ------题外话------

    太阳从西边出来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