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明永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6章:“大明战神”与“半边月儿”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应天发生了一件大事。www.kmwx.net

    确信耿炳文兵败被困真定城内之后,建文帝采信了黄子澄的建议撸掉耿炳文的统兵权力,拜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将。

    那个“拜将”的词不能乱用,有相应的礼仪规格。

    首先,需要筑造高台,设下诸多仪仗,摆下大场合,命文武百姓围观。

    建文帝频发旨意,调集了多处兵马集结向应天,得益于大明卫所制度的便利,三十万大军很快就集中到京畿区域,还有二十余万是在北上行军路线会加入进来。

    誓师大会是在一处江边举行,建文帝亲自到场不提,文武百官也竭尽前来。

    朝廷给李景隆准备了一辆很大的复古战车,建文帝以“捧毂推轮”之礼相待。

    什么意思呢?就是朱允炆以皇帝的身份扶着车毂推车前进。

    历史上得到“捧毂推轮”相待的统帅太少了,战国时期有乐毅,秦末则是有韩信,除此之外再无第三人。这一下,朱允炆让李景隆成了第三个。

    可以想象建文帝对李景隆是托付了多大的信重,希望李景隆能像乐毅和韩信那般回报君王予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在给予大礼议之后,朱允炆为李景隆以及大军饯行进入尾声,也不知道是朱允炆临时起意还是早就深思熟虑,竟是又赐下了“便宜行事”的权利。

    寻遍史书能找到多少个受到“捧毂推轮”之礼相待,又获得“便宜行事”权利的统军大将呢?独有韩信一人罢了。

    当然,刘邦是不是真的信任韩信历史早有公论。

    朱允炆是真的信任自己的表兄弟李景隆,还不是那种因为两人是亲戚的关系才得到的信重。

    原因是李景隆在朱元璋在位时多次出京练兵。

    老实说,李景隆将部队练得不错,并且主持边境茶马互市交易也没有出过错,看上去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尤其啊,李景隆每每跟老将们进行辩论时,一次次总能说得老将们无从反驳。

    是不是听着很耳熟?除了会练兵和主持过边境贸易事务之外,李景隆跟战国时期的赵括人生轨迹几乎重合,一样有个名声斐然的父亲,可以在兵法辩论上驳得老将哑口无言。

    正是因为李景隆有过多次练兵的成绩,再加上也去过边境做实事,朱允炆和黄子澄认定李景隆不会是赵括第二。

    另外一点,赵括其实也不是那么没用,他顶替廉颇为帅时的赵军本就是处于战略劣势,再有赵王一再命令赵军主动出战,后面被围到粮草全无还能坚持那么久。

    如果赵括真的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赵军将士会听从赵括的命令,后面又跟随赵括誓死抵抗秦军,直至赵括战死才让赵军投降吗?

    贬低赵括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埋汰白起。

    毕竟,白起指挥的秦军是付出极大的伤亡才最终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

    五十万朝廷大军分为几路浩浩荡荡北上,他们的最终集结地点在德州,那里也是李景隆定下的“大本营”位置。

    李景隆当然是带着一种意气风发的心态北上,他麾下是实打实的五十万大军,并不像之前耿炳文麾下只有十三万给号称三十万。

    五十万大军啊,尽管里面新兵和屯兵占了绝对的多数,又有哪些兵士不是历经交战才成为老兵,慢慢获得战兵的待遇呢?

    什么是战兵的待遇?他们不用参加劳作,伙食也比屯兵、民伕好,武器和甲胄也会由朝廷往好了配给。

    “燕逆号称三十万,最多不过十二万,战兵不超三万。”李景隆才不会说他们五十万人一人一口唾沫能把燕军淹死,那样会显得相当不专业。

    郭英没说话前就先大笑几声,说道:“燕王不过占一隅之地,得北平都司旧部相投便是极限,再能打,粮少兵寡,安能对抗朝廷?”

    他是武定侯,其实还是朱元璋的心腹之一,长期负责朱元璋的宿卫,后来跟随徐达和常遇春一再征战,倒也是身经百战。

    建文帝以及那帮大儒,他们知道自己有优势,只是说不上来到底都是哪些优势。

    懂的大势又有实干才能的人,他们对朝廷的优势有很大的认知。

    就像郭英刚才说的,即便是燕军再能打,朱棣手里的本钱着实是太少了,凭什么跟本钱雄厚的朝廷对抗嘛。

    李景隆却是皱眉,他能听出郭英想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跟燕军打持久战、消耗战,慢慢将燕军给耗死。

    以李景隆的军事素养当然知道那是最稳妥的办法,可是第一个想要那么打的耿炳文一再被皇帝用旨意催促,他可不想在得到皇帝信重之后,还像耿炳文一样需要被皇帝不断派人传达旨意催,一来会让皇帝失望,再则就是会显得自己很没用。

    “耿老将军败兵被困真定,城内尚有八万能战之兵,不可任由燕逆消灭。”李景隆看向了郭英,以下达命令的语气说道:“郭将军乃宿将,我予你十万兵马,务必解真定之围,救出耿老将军。”

    救援被围困的友军?这个没毛病。

    郭英一听还能得到十万兵马的指挥权,想到燕军起兵之后接连大战,想来燕军早就疲惫不堪,认定这是白捡的功劳,站起来先大声应“诺!”,又咧着嘴道:“谢大将军美意!”

    其余将军纷纷用羡慕的目光看着郭英,应该是在心想:“我怎么没落着这样的好事?”

    李景隆像是不放心郭英那般,带人走到沙盘边上,很是事无巨细地交代郭英分为几路,然后又是怎么进兵,燕军会有什么反应,他们又该怎么应对。

    仅仅是从布局来说,倒是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的优势,听着好像还真有点那么回事。

    郭英的军旅生涯就是大将怎么说,他就怎么打,倒是没有多少抗拒心理,一一答应下来。

    李景隆又说道:“皇上已命辽东都司攻打燕逆后翼,夺取永平便会直逼北平。我部主力可入河间府,待解真定之围,可沿路追击燕逆兵临北平城下。届时我五十万大军,另有辽王旧部……”

    话到一半,外面有人通禀,说是朝廷有新动向。

    李景隆只好先让人进来讲讲朝廷出了什么事。

    原来是朱棣派人前往应天,讲明白为什么起兵,痛斥齐泰与黄子澄是奸臣小人,要求朱允炆将两人治罪。

    事情到这里出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发展,朱允炆还真撤掉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只是下狱什么的并没有。

    “这……,便是小败一场,我等率五十万大军北上必可消灭燕逆,皇上为何……”李景隆非常无语。

    李景隆想不通的是,朝廷明明已经出动大军要去剿灭叛乱,眼看着就是赢定了的局面,应天的朱允炆怎么被朱棣一吓就撸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岂不是平白示弱,徒增叛军的士气。

    帐内的将校其实也没有搞懂朱允炆这是什么操作,一个个露出了迷惑不解的表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