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海上升明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9章 八艳四公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后院里,孟氏引了李香君、董小婉她们进来。www.biquge001.com

    李董二人都曾是秦淮河上的风流人物,士林中有四公子,而秦淮河上也有八艳之称,名妓与才子的故事,总是能够传扬四方。

    其实这些女孩本也是清白人家的孩子,多是因家贫沉落青楼,李香君又名李香,号香扇坠,本姓吴,生在苏州,父亲本是武官,因被阉党列入东林党而被治罪家道中落,后流入青楼,随养母改姓李。

    打小接受严格的训练,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能歌擅舞晓笛知琴,甚至能做些香艳清新的小诗。

    她们的养母走的是上层路线,花费十余年时间训练她们才艺,与一般妓女不同,想见上她们一面都非常艰难,更别说赔酒侍寝这种事,这些养母一般都会从小养着一群好苗子姑娘,最后一般都是卖给那些高官巨贾做妾的,因此一般也称为养瘦马。

    就算是长大后进入秦楼楚馆,但也不同于一般妓女,她们会搞个热闹的梳妆仪式,这梳妆钱往往千八百两,买一个小丫头才几两银子,养十几年的时间,仍是一个暴利的买卖。

    李香君和董小婉、陈圆圆等都是这样的瘦马出身,李香君中意侯方域,可侯方域却也拿不出那么多银子梳妆,最后还是复社好友们凑钱成就。

    据说当年侯方域梳拢李香君这事还有个内幕,在他缺钱的时候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一大笔银子,梳拢仪式顺利进行,侯方域当夜还把祖传的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为定情之物,扇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

    然而杨龙友这笔钱其实是阮大铖借杨龙友送给侯方域的,想卖个人情,拉拢侯方域,阮当时是被东林复社臭骂的奸佞,虽也是明末有名的戏曲家和大文豪,还是个大富豪,可士林都鄙弃他。

    侯方域知晓此事后,还有些犹豫,觉得欠了阮一个人情,可李香君知晓后马上就把头上发簪拔下来,骂醒了侯方域,然后变卖了自己首饰,又四下借钱,总算凑够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保住了侯方域的名声。

    这个故事,后来还被写成了戏剧桃花扇。

    董小婉身世也差不多,从小卖入青楼当瘦马养,练习各种才艺,后来认识了冒襄,一见倾心,可冒襄当时却只中意陈圆圆,两人甚至私订终身,只是后来冒襄第六次乡试不中后,陈圆圆已经离开了。

    是董小婉在他最失意的时候一直照顾着他,后来柳如是出面让钱谦益帮忙为董小婉赎身,并送到冒家,这才成就了这段才子佳人情。

    复社四公子再次齐聚,也是十分难得。

    当初南京还未沦陷时,四人便已经各奔东西,皆因当时马士英阮大铖当政,而四公子当初是带头公揭阮大铖奸佞的人,所以被攻击,他们只好逃离。

    冒襄回了如皋老家,方以智一气跑去广州。

    董小婉李香君她们也跟着流离逃亡,好在如今苦尽甘来,冒襄在海盐举义迎鲁监国,鲁监国对他的忠心很是赞赏。

    “听说殿下授冒公子为翰林院庶吉士,真是恭喜啊。”大孟氏为人很是大方,有八面玲珑之感,虽是初次见面,却依然很快与她拉拉近了关系。

    董小婉也很高兴的回道,“殿下圣恩,特赐家夫进士出身,还格外开恩赐庶吉林。”

    明代的翰林地位很高,有非进士不入翰林的说法,明英宗以后形成惯例,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另外从二、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庶吉士无品级无定员,但却被称为储相,因为朝堂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能成为庶吉士,未然必然前途无量。

    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后,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考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它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本来,复社四公子名头虽大,但其实只有方以智在崇祯十三年中过进士。

    冒襄六次乡试都没中,举人都没考上。

    孟氏是个玲珑的人,而董小婉和李香君那也是曾纵横秦淮河上的名妓,这交际应酬的本事更厉害,一会功夫,后院里已经是笑声不断,连孟三妹和孟四妹也都被她们带动起来了。

    前院。

    朱以海在召见四公子。

    四公子名头非常之响应,朱以海之前都收到过许多举荐他们的奏章,刘周宗、祁彪佳、徐石麒、陈盟等诸多大学士等都认为这是大才,当破格启用。

    朱以海其实对什么东林、复社的这些什么名士啊公子啊,并不是很看中,不过如今局势下,团结各方力量也是必须的。

    这四人虽然在科举上,只有一个考中进士,其它三个逢考必挂,但是他们四人的文章确实是做的不错的,这方面黄宗羲、顾炎武似乎也都是差不多,文章写的好,书编的好,可就是科举考不好,偏偏士林中名声还极大。

    这样的人,朱以海认为若是善加任用,其实也确实是有用的。

    就看用在什么地方,好比刘宗周那是大嘴炮,你非让他统兵打仗,肯定远不如孙承宗洪承畴等,但你若是把他放在都察院这种地方,却能起到很好的督察百官的作用。

    还有祁彪佳、于颖这些文臣,他们在地方治理上其实很有经验,安民抚治,绝对强过张名振、王之仁他们。

    所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关键,尤其是眼下,不可能还只一味的按照科举取士。

    朱以海经过考虑,把这四公子放到了翰林院中,让他们留在御前,做他的秘书,协助处理些文字工作,同时,他还打算借用这四人的名气,打算办一份报纸。

    不同于朝廷的邸报,而是要办一份搞宣传的报纸。

    主要任务就是鼓动宣传,搞思想舆论的统战工作,连报纸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复兴报,这四公子都是笔杆子厉害的人物,做这编辑那绝对是得手应手。

    他特意让大学士徐石麒出任总编,然后让这四公子各任主编,全方面的宣传大明,宣传鲁监国,宣传中兴、恢复,同时全方面的揭露鞑子的残暴、凶残等等。

    另外鲁监国政权的新政策等,也要通过这报纸传遍更多地方。

    冒襄和黄宗羲他们之前都组织义军,但效果只能说一般,就跟屠象美这位翰林院检讨在嘉兴起义一样,强迫每家出一兵,强迫所有富人商家出钱出粮,一下子搞出三万多人来,然后却一下子就让人端了老窝,兵败如山。

    虽然崇明时的袁崇焕最后落得个凌迟的下场,但袁这个广东人还是比较生猛的,关宁骑兵在他的努力下,也确实成了一支能打的军队,但这样的文人毕竟很少。

    虽然侯方域给他上书,自称他父亲侯恂东林大佬,曾经总督七镇军务,自己因此也有学习兵法战阵,还得到父亲的一些真传。

    不过朱以海认为侯恂虽是东林大佬,为人也很正派,但真要说懂军事也是胡说,侯恂比较突出的就是提拔了左良玉,左良玉本来军中犯事当斩,侯恂却认为这个小军官很彪悍勇武,不但不治罪还提拔为裨将。

    左良玉也正是有了这个东林大佬靠山,后来才能一路高升。

    等到后来左良玉都成了手握重兵跋扈不能制的军阀,朝廷才想起快病死的侯恂,给他加总督七镇军务,希望他能压的住左良玉,不过这个时候侯恂其实谁也调动不了,最后开封之围没能解,侯恂再次被罢官归家,不久后还被抓回北京下狱,后来还是被李自成从狱中放出。

    只是侯恂并没有降顺,而是逃回南京,一直隐匿不出,后来又逃到徽州隐居。

    侯方域就是个嘴炮,但朱以海认为,只要把他摆到合适的位置,其实嘴炮也是能有不小作用的。

    “办报纸?可是邸报?”

    大明的邸报内容主要就是诏旨奏书一类的官文书,甚至内容还是经过筛选审核的,到了天启崇祯两朝,才加入了少量的社会新闻,比如天启六年五月的一期邸报,就记载了当时北京宣武门王恭厂火药库大爆炸的新闻。

    明朝党争厉害,邸报和通政使都成为各派争夺舆论的阵地。

    控制通政使,就能把奏章有选择的呈给皇帝看,而把不想给皇帝看到的不给他看,这也是当初朱以海即位监国后,第一批任命的官员中就是通政使的原因,这是皇帝重要的信息渠道,若是被奸臣控制,那就能蒙蔽圣听。

    东林党曾经在通政司被控制,奏章送不到皇帝面前的情况下,直接把奏章抄到了邸报上发行,打破了信息的垄断控制。

    崇祯年间,已经渐把邸报称为京报,甚至出现了专门翻印京报的报房,还开始采用活字印刷术印报。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则还搞过旗报、牌报,就是把一些捷报,编成简短的文字,然后写在旗帜上或牌上,然后骑马沿途通报,振奋军心士气。

    朱以海要办的当然不是这种,他要办一份更先进的报纸。

    “复兴报,将是一份新式报纸,不再仅是抄录朝廷的奏章、诏旨,而是要重视新闻、言论,紧密配合时事要闻,发表评论。”

    一听这话,复社四公子个个眼睛瞪大,瞬间高潮了。

    监国居然要授给他们这样的权力?

    这岂不是比科道言官的权力还大?毕竟科道言官也只是在朝堂上发言,他们这是要通过报纸向天下发言,对各种时事都有点评之权?

    这个权力也太大了,身为复社四公子,他们比谁都明白掌握舆论的重要性。

    朱以海看着他们的样子,也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呵呵一笑、

    “复兴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统一战线,团结天下士民,一致对外,共抗鞑虏,复兴社的总编辑是大学士徐石麒阁老,副总编是太仆卿陈潜夫,另外刘孔昭、杨文骢、沈文忠、虞大复、屠象美等也都会是编辑,复兴报具体会划为好几大版块,你们各负责一块,稿件要交叉审稿,最后由孤最后定稿。”

    “孤希望这份复兴报,能成为射向鞑子的利箭,能跟陈琳骂曹操,骆宾王讨武则天的檄文一样犀利,你们要揭露鞑子的种种恶行暴政,也要监督朝政百官,要鼓舞人心,团结军民,共同抗虏!”

    朱以海压低了几分声音,缓缓道,“这份报纸是为抗虏恢复而设,不是让某些人不识大局,拿来内斗的,明白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