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海上升明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1章 苏松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顾炎武拿出一道密旨。www.biquge001.com

    “诸公,请接监国诏令。”

    归庄、吴其沆、杨永言、王永祚一起向北而拜。

    在监察御史、浙江巡按黄宗羲的举荐下,在海盐的朱以海特给昆山的几人下诏,拜原勋阳巡抚王永祚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顾绛赐进士出身授监察御史巡按苏松。

    原昆山县令杨永言授苏州知府,吴其沆为职方司主事兼苏松常镇兵备道。

    “殿下听黄太冲说我们要在昆山举义响应,非常高兴,还特赐下营号世卫营,由王巡抚兼提督军务监理粮饷,我等协理。”

    这封秘密传来的诏令让他们非常兴奋,虽然这段时间南直还有一个义阳王在崇明监国,复社的夏允彝、陈子龙也在为其奔走联络,但因为拥立义阳王的将领黄蜚、吴志葵、陈梧等军纪败坏,入驻昆山、松江等府城后,便只会向官绅投书索饷,士兵更是屡屡劫掠百姓,引的江南士绅百姓对他们大为失望。

    顾炎武等之前也接到义阳王的征召令,也与夏允彝等见过,但因对他们过于失望都不愿意站出来拥立,如今这位浙东的鲁监国,在台州举义,短短时间里不仅恢复宁绍台等浙东八府,甚至还迅速的亲征北伐,黄宗羲更是在信里把这位监国夸到了天上去,他们也就振奋万分的愿意出来拥立。

    “松江府那边沈公、陈公他们也要起事,殿下可有安排?”王永祚也一把年纪了,他曾任过勋阳巡抚,大明的勋阳巡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位。

    辖区大致就是湖北襄阳西北,在汉水的中上游,这里处于湖北、四川、汉中、关中、河南几地的交汇处,属于相对偏僻的山区,在明前中期这里一度是人迹罕见的,后来百万流民涌入郧阳一带,在这里开荒种地,成为编外之民。

    朝廷后来又剿又抚,最终设立了勋阳巡抚,湖广行都司,来专门管理这块难啃的骨头,在明末时,张献忠、李自成都曾经转战勋阳,以这里为东山再起的根据地,当地民风骠悍,王永祚做过勋阳巡抚,可以说也算是极大的锻炼了治政能力。

    整天跟被视为蛮子的勋阳人打交道,甚至还总得面他们造反,他的能力还是不错的。

    不过大明官场向来讲究资历名望,他说的松江沈公叫沈犹龙,论年纪、官职、威望都远在他之上,万历进士,任过福建巡抚、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福王曾召他到南京理兵部事,未赴。

    “监国已派特使前往松江府秘会沈公等,拜沈公为兵部尚书、左副都御史、总督苏松军务兼提督粮饷,陈子龙为监军左给事中、徐孚远为兵科给事中·····”

    松江府的沈犹龙、陈子龙、徐孚远、夏允彝等之前与义阳王关系较好,夏允彝还几度亲自前往崇明谒义阳王,并提出了倚借海湖水战抗虏复江南的计划,说服义阳王派黄蜚、吴志葵、陈梧、王朝先、黄斌卿等各将兵南下,占据崇明、太湖、舟山等地抗清。

    他们迎吴志葵率水师至松江,将降虏的松江知府姚序之、华亭知县张大年等伪官擒斩,收复松江府,之后吴志葵也听从陈之龙他们建议进入泖湖,准备谋划收复苏州。

    吴志葵留部下参将常寿宁驻防松江,但这个常寿宁本就是个无赖出身,后来投流贼,再被朝廷招安,此时官拜参将,驻防松江,可贪婪残暴,手下士兵也是毫无军纪,松江百姓苦不堪言。

    陈子龙等虽多次上书义阳王,又给总兵吴志葵写信,但都不被理会,所以陈子龙等都后悔引狼入室,沈犹龙也因被常寿宁敲诈索饷,愤然骂常寿宁你别拿起义来勒索我,我也起义。

    在浙东东林、复社党人的联络下,沈犹龙等也是主动跟浙东监国朝廷联系上,并给朱以海上表拥立,表示愿意起义拥护。

    对此朱以海虽在海盐,但当然也是十分乐意的,于是马上给沈犹龙下旨加封为苏松总督,总督松江、苏州、镇江、常州四府,并赐给松江这边营号世义。

    其实从这里的两道诏书中也看的出来,沈犹龙和王永祚这两支人马,其实是分开独立的,松江的沈犹龙是苏松总督,昆山的王永祚则是苏松巡抚,看似上下级关系,但实则松江和苏州是两边独立分开的,各给了一个营号。

    至于说划入苏松一起管辖的常镇二府,实际上也就是个名义好听。

    大明原来的南直隶省,现在差不多是被朱以海划分为几大块,一块便是这常镇苏松,也就是江南最富庶之地,新设了苏松总督、提督巡抚。

    然后原来的南京应天府、宁国府、广德、太平府等长江南岸诸府,朱以海新划设了一个江宁总督、江宁巡抚,不过现在这里完全在清军控制下。

    而原江北的凤阳、扬州、淮安、徐州、滁州、和州等地,仍保留凤阳总督和淮阳巡抚。

    南直隶西面的安庆、徽州、池州、庐州诸府,则设安徽总督、安徽巡抚。

    一个南直隶实际上是被朱以海拆分为四个省,设四个总督、四巡抚。

    浙江也被朱以海设一个总督、三个巡抚。

    在眼下这种局势下,这种规划显得较为长远,也是为今后的拉扯而提前规划的,朱以海自己兼任提督江南诸省军务,虽不是总督,可却是可跨诸省的,反而比那些总督实际上还强一些,这算是他留下的一个后门。

    但此时沈犹龙加封苏松总督,王永祚加封苏松巡抚,顾炎武为苏松巡按,陈子龙为苏松监军,这名头还是足够响亮的。

    “监国希望我们能够联络苏松的忠贞义士起兵,先拿下昆山,再取嘉定、常熟、吴江等诸县城,最后再包围苏州,图谋恢复。同时也不要只盯着府县城,还要发动乡里百姓,编设保甲,组织乡勇民团,维持乡里治安,保一方安宁。与鞑虏不要硬拼,能战则战,能守则守,若是一时实力悬殊,可暂且撤退乡里躲避锋芒。”

    “殿下说,存地失人,则人地皆失。存人失地,则人地皆存,不要争一时长短,抗虏中兴的大业会是一条艰巨漫长的斗争之路,不急于一时。”

    朱以海的这个观点,倒是让王永祚等都很意外,之前崇明的义阳王,就一直派出各路使者,到处加官授封,不断的催促各地的官绅士民们起义举旗,然后去打苏州打松江甚至谋划着要打南京,根本不管现实条件如何,口喊倒是喊的极大,什么收复两京,恢复大明。

    现在这位亲自领兵北伐的鲁监国,大家本以为这应当是个急性子,亲自北伐,肯定也是誓要收复两京的,没想到却说出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话来,敢打敢冲,却又还谨慎小心。

    王永祚叹道,“我虽还未见到监国殿下,却已经相信黄太冲所言不虚也,这位殿下还真是了得。”

    “嗯,高下立判。”顾炎武也道,指的是崇明的义阳王。

    监国诏令有了,他们也各筹措了许多银两,也联络了不少仁人志士,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那就举义吧,没什么可犹豫的了。”

    “嗯,先收复昆山县城,然后发出檄文,招募兵勇,组建乡团······”几人十分激动的商议着。

    ······

    几乎在同时,在距离嘉兴府更近的松江府城华亭,几社的几位大佬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等也接到了来自监国的旨意,前来传旨的是宁波六狂生之一的王家勤,现任职方司主事,同时还有刚从崇明出使回来的华夏、董志宁二人。

    “想不到陈梧、王朝先、张国柱等如此可恶,国难当头,却还只顾内讧,监国杀的好!”陈子龙恨恨拍腿道,因为这段时间累积了太多对义阳王的不满,现在陈子龙已经直接喊朱以海为监国了,反而不再称义阳王监国。

    这位在之前平定了浙东许都之乱的复社大佬,之前因为招降许都,事后却被巡按左光先背信杀死许都等,引的好友徐孚远等几乎与他绝交,也让他在江南士林中的名望一度蒙羞。

    好在事后解释清楚,清军南下,陈子龙在黄道周推荐下,以兵科给事中职务奉命巡视南京军营,不过很快被马士英等排挤返乡,清军招降他,他毅然拒绝,并站出来与夏允彝等好友奔走,联络溃散到江南的各营,甚至还联合江南士绅一起拥立义阳王,希望能够力挽狂澜。

    只是谁能料到,不管是黄蜚还是吴志葵又或是其它总兵,没有一个靠谱的,那位义阳王更是,好不容易说服诸将分兵南下,结果没一个干点人事的,尽干些纵兵劫掠,趁机敲诈士绅们的缺德事。

    磨蹭到现在,也没打几个鞑子,倒是尽祸害百姓了。

    夏允彝是跟华夏他们一起从崇明回来的,说起这次出使会面,都叹息不已。华夏他们代表鲁监国来到崇明岛后,还特意送上了两万两银子,给义阳王诸部兵马助饷。

    两边细论起两位监国正式即监国位的时间,朱以海居然还早了一天,虽就早一天,可哪怕早一个时辰,朱以海也是在前。

    说来两位都是大明远宗疏藩,并不是皇位的有力继承者,但如今时局艰难,能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也没什么可多说的,但事情总有个先来后到。

    而朱以海拿出了极大的诚意,让华夏对义阳王君臣说,眼下愿先共同对外,甚至提出了将来谁先收复南京谁为帝。

    可义阳王居然不满,他任命的浙直水师总督荆本澈、内阁大学士田仰也带头不同意,执意要朱以海退位归藩,甚至来崇明岛拜见义阳王监国,还要求浙东诸部听从义阳王节制号令。

    这样的回应,连同往崇明的夏允彝都看不下去,站出来提出反对,认为眼下大敌当前,还是先联手抗虏,鲁监国在越、义阳王监国在吴,吴越联兵。

    可他的话反被斥责,最后不欢而散。

    义阳王甚至还想扣留华夏董志宁他们,做为对鲁王斩杀陈梧的回应,最后夏允彝百般劝说,才放他们离开。

    也正是因为义阳王那边的这个恶劣态度,所以朱以海得报后,才正式给王永祚、沈犹龙他们下诏加封,正式突破吴越界线,开始插手到吴地这边的。

    吴越翻脸的正式第一战,将由松江沈犹龙、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等这些原本拥立义阳王的松江士绅们攻打义阳王麾下大将吴志葵参将宁常寿,夺回松江城开始。

    “我世义营先取华亭,再收复松江府全境,然后北上昆山,汇合王巡抚顾巡按他们的世卫营,联兵取苏州!”

    “愿为鲁监国殿下北伐之前驱,祝旗开得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