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2章 帝国双璧各有特色,并无高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卫青,霍去病将之典范,吾当效之啊。www.luanhen.com

    岳飞坐在军营中,看着卫青的盘点视频,不由感慨。

    对于卫青,他是尊重的。

    这位一样传奇的主帅,谁又能不尊重呢。

    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都是为了自己的民族,驱赶外敌,奋斗一生。

    “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啊。”

    “可以说,卫青的战功和军事成就影响深远,他的很多战术思想,我岳飞都不得不服啊!”

    “华夏正是有了这样优秀的前辈,才能更好的激励我们这些后辈奋发上进啊。”

    “卫青的战术思想,我岳飞也用过,不得不说,有些思想,即使过了千年,也依然有效。”

    …………

    卫青才干绝人,对士大夫们有礼,对将士们有恩,战场上也能与之同甘共苦。

    即使常有人评价卫青过于“和柔”,但作为七战七捷,自立汉以来始破匈奴的将军,亦或出入禁中掌议论的侍中、太中大夫和参决政事、秉掌枢机的内朝大司马大将军,都需过人的能力和魄力。

    对外辱强敌,卫青有力回击,而对待同仁,则谦和仁让,气度宽广。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和皇后为日渐宠衰后常常担忧,汉武帝主动找到卫青表示太子温厚好静能安天下,是最合适的守城贤主,并让卫青转告。

    卫青在世的时候,从无人敢构陷卫太子,直到他去世之后,很多臣下认为太子失去了外家的支持,企图陷害太子的才逐渐多了起来。

    武帝后期许多为祸之人,如李广利、巫蛊之祸时的江充等也均是在卫青去世几年或十几年之后,才开始担任职务。

    汉朝人真的对卫青评价很高吗?

    首先,汉朝有很多人都曾高度称赞过卫青。

    最简单而言,汉武帝本人对卫青都非常认可,他在卫青死后,特意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

    “起冢象庐山”,并赐他谥号“烈”,取《谥法》“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

    还有,淮南王“八公”中的伍被曾评价卫青说:“大将军材干绝人,对待士大夫有礼貌,对将士有恩德,众人都乐意为他效劳。大将军骑马上下山冈疾驶如飞,才能出众过人。”

    不仅如此,淮南王刘安打算谋反时,曾派谒者曹梁出使长安,他在归来时也说:“大将军号令严明,对敌作战勇敢,常身先士卒,即使古代名将也无人比得过!”

    从这层意义上说,和卫青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之高,至于西汉之后,人们对卫青的评价,就更是以称赞居多,甚至而言,卫青直接成为绝世名将的代言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后世很多人在翻开历史时,会觉得汉朝人们对卫青的评价普遍都不高呢?

    为什么有人会说历史上对卫青评价很低呢?

    其实,这主要是大家的一种错觉。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觉,最主要是因为一本书,它叫做《史记》。

    因为,对于后世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家所了解到的卫青,大都是来源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而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卫青的评价并不高,甚至还带有某些贬义。

    最简单而言,司马迁把卫青记录在《佞幸列传》中,说他是以外戚的身份才得到皇帝宠幸,相当于是“汉武帝的男宠”。

    只不过因为卫青才华横溢,又不愿自甘堕落,这才取得伟大的功绩。

    并且,在司马迁《史记》中的《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总给人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因为,但《史记》这篇著作中,几乎所有的列传或者合传,在文章的结尾处,司马迁都会对文章中的人物做个非常深刻的评价,但唯独没有对卫青和霍去病做评价。

    对此,我们可以看下《卫将军骠骑列传》这篇文章,在文章的结尾处,司马迁只是引用苏建(苏武的父亲)的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其实,就连卫青的敌人对卫青的看法,也是非常之高的。

    淮南王刘安要谋反前,数次询问他的军师伍被:“将来我要是起兵了,皇帝一定会派卫青出战对付我,卫青是个怎样的人?好对付吗?”

    伍被回答道:“我有个好朋友叫黄义,他跟着卫青打过匈奴,黄义告诉我,卫青从不仗势压人,对将士们一视同仁,在军中威望很高。

    再加上卫青有为将风范,十分厉害。

    我认为卫青不容易对付,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了!”

    从敌人的口中都可以看出卫青的厉害之处,可以说卫青真的是非常厉害了。

    …………

    “竟然会有人看不起卫青?”

    “难道是那群士大夫?”

    “这后世是怎么了?难道这帮文人,真的就要用这种方式去排挤武官?去贬低武官?然后提高自己的地步?”

    对此,始皇帝嬴政非常的不解。

    士大夫和武官,按道理来说,是一个朝代的栋梁。

    有文有武,文官协助皇帝治国,武官帮助皇帝征战沙场,这才是一个国家正确的打开方式。

    而有些士大夫,反而一味的挤压武官,这是什么原因呢?

    “难道他们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若是武官被排挤了,没有人带兵打仗,导致国家灭亡,这帮士大夫不也会跟着倒霉吗?”

    “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他们真的就不懂吗?”

    “岳飞也是,宋朝那帮文官只知道挤压他,这是为何?”

    “不管如何,朕的大秦,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存在。”

    “文武百官,本就应该同心协力,岂有打压排挤之理?”

    嬴政决定了,若是大秦胆敢有士大夫打压武官的,必须严惩。

    …………

    “后世的士大夫看不起卫青?”

    “这是什么缘故?”

    “难道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地位?”

    “如果是这样,朕真的要为这帮士大夫感到可悲。”

    汉武帝刘彻摇了摇头。

    他自然知道后世的史书都是文官记载。

    对于一些史书,文官具有很强的主观因素。

    瞎写诋毁也是正常。

    …………

    自古以来,关于帝国双璧的话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帝国双璧,马踏匈奴。

    那么卫青和霍去病,到底谁厉害?

    …………

    “卫青和霍去病谁厉害?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我个人觉得霍去病吧,霍去病多猛啊。”

    “不不不……我认为是卫青,卫青太厉害了。”

    …………

    关于卫青和霍去病谁厉害?

    这个话题,持续千年,一直有人讨论。

    可事实上,大汉帝国双璧,两人都是天才。

    谁厉害不好说。

    从不同的角度,你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但是如果对比方式是两人各领一支大军对打的话,卫青更甚一筹。

    因为卫青是典型的帅才,是汉王朝之前军事战术的集大成者,能力相当全面。

    卫青的作战大方略是以战养战、步步为营。

    卫青北伐,尤其是前期几次出征,杀敌不多,但是俘获甚巨,牛羊马匹成千上万,恨不得把匈奴的地皮都给铲回去,这在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初期,为汉军带来了大量血统优良的战马和其他资源,从根本上提高了汉军的战斗力。

    这种以战养战的打法,是非常符合大汉的真实情况的。

    毕竟战争所需要耗费的人力财力实在太大。

    而霍去病呢?

    霍去病的作战思想是轻装简从,千里奔袭,也就是闪电战。

    闪电战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快字,快到你来不及反应,快到你来不及报信,快到你来不及跑路。

    这是非常先进的战术,也是非常冒险的战术。

    闪电战需要苛刻的硬件条件,优良的战马和高水平的士兵,这些条件是前期卫青为霍去病创造的。

    霍去病从始至终,他的的士兵、战马都是汉军精锐中的精锐。

    两人的风格从战果上就可以看出,霍去病典型的纯输出流,不要续航不要省资源,全力输出直捣黄龙,粮草辎重一概不要,所有仗打完了再慢慢恢复修整。

    卫青则是持续流,进可攻退可守,在稳步推进的前提下找机会,不贪便宜,掠夺资源,控制土地,以战养战。

    两者的打法都没问题。

    大汉需要一个像霍去病这样的打闪电战的高手,同时也需要像卫青这样一个能兜底的主帅。

    对比来说,卫青是三军主帅,霍去病则是突袭军元帅。

    正是因为这种定位上的区别,使得霍去病成为了华夏古代军事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霍去病也是个统帅,并非其他人口中那种极端的“将才”说法,但是又与传统的统帅不同,他几乎没有什么副将,所有士兵统一指挥。

    除了汉武帝、卫青为他创造的硬件条件之外,这种战术、编制的可行性得归功于他自身敏锐的直觉和对战争独到的理解。

    自古以来,华夏的将领,都讲究和士兵同甘共苦,认为这是为将之人最重要的品质。

    这种品质当然没有错,很多名将都能做到,但是这是一个成为名将的有利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如果你能做到,当然值得称赞,但是你做到了,不代表你就能打胜仗了。

    霍去病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从不说什么同甘共苦,他打仗自带食物,甚至还要求汉武帝给他配厨子。

    尽管如此,他的士兵也并不因此反感他,因为跟着他能打胜仗,打胜仗就有封赏,实打实的封赏拿在手里,比所谓的同甘共苦要实际的多。

    能看到实打实的回报,不比空手套白狼强得多?

    正是霍去病因为对于战争独树一帜的理解,使得霍去病对于属下有着极强的约束力。

    他同舅舅卫青一样,大量任用投诚的匈奴士兵,因此对于匈奴的信息尤其是北境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这也是为什么卫青和霍去病能够在北境长驱直入,但从不迷失方向的原因。

    而卫青,既是华夏古代军事战术的集大成者,又是闪电战的开拓者。

    龙城之战既是闪电战的雏形,可以说最开始的卫青和后来的霍去病是很相似的,只是卫青作为反击匈奴的开端,再加上两人生长环境造成的性格差异,使得卫青没有霍去病做的那么极致。

    卫青是闪电战的奠基者,霍去病则是真正将闪电战发扬光大的人。

    当卫青逐步爬升,成为汉帝国的军事统帅之后,此时他已经不可能像后来的霍去病那样肆意发挥。

    一是两人风格确实不同,卫青是稳中带进,霍去病是纯粹的锋利进攻。

    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汉武帝只能憋出来那么多的精良铁骑,自然要交给能将其发挥到最大限度的霍去病,那么剩下的常规部队就自然而然的需要卫青这样相对传统的统帅去带领。

    所以卫青的风格,是开始的锋利,在中后期,尤其是霍去病登场之后,卫青就越来越趋于稳重。

    前中期的卫青展示出了非凡的骑兵小规模奔袭作战的能力,也就是闪电战雏形,当霍去病将其发扬光大之后,卫青转而开始玩儿起了骑兵大兵团作战。

    因为卫青的部队平均水平远不如霍去病的精良,而且编制比较整齐,副将众多,规模也更加庞大,不可能长距离快速的奔袭。

    在漠北之战中,汉武帝失算,原本该由霍去病处理的匈奴主力被卫青碰上了,处于兵力劣势的卫青创造性的利用武刚车阵搭配骑兵互相掩护,稳步推进,最终以弱胜强,这是最早的车步骑协同作战。

    此一役,卫青展示出了强大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大兵团正面作战指挥能力,军事素养相当全面。

    所以说,卫青是一位一只脚留在门里,擅长传统战术,另一只脚跨出去,又开拓革新战术的名帅。

    而霍去病是一位“破门而出”的帅才。

    霍去病和卫青两人之间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因为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

    后世千年华夏内战,主要还是在用传统军事战术。

    霍去病“其疾如风,侵掠如火”。

    卫青“其徐如林,不动如山”。

    帝国双璧,并驾齐驱。

    正是有了他们两个人不同的军事理论,和不同的战术思想,才能让大汉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才能建立大汉帝国,才能将大汉的威名显赫远扬。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