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738【莫卧儿皇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今年已经六十岁了。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个波斯女郎,二十年前因难产而死。沙贾汗悲痛欲绝,耗费十多年时间,为妻子修建豪华陵墓。

    这座陵墓,名叫泰姬陵。

    如此凄美的爱情故事,可惜泰姬生了个不孝子。再过几年,沙贾汗病重期间,就被儿子给软禁了,足足关了五年时间,一直被软禁到去世。

    “陛下,幸运王子(皇太子)派人回来禀报,中国使者带着三千士兵,想要到德里拜见陛下。”

    “中国?快快放行,以最高礼仪接待!”

    沙贾汗非常高兴,他听过很多关于中国的传说。

    至于中国使者带了三千兵,这对沙贾汗来说不算什么。

    莫卧儿帝国的军队,在沙贾汗手里扩充了四倍。他在位期间,平定绿教叛乱,击退葡萄牙人,甚至夺取了一个葡萄牙殖民港口。他在西边灭国两个,在德干高原灭国两个,在西北扩张到开伯尔山口之外,还从波斯手里夺取阿富汗大片领土。

    如此赫赫武功的皇帝,怎会害怕三千异国军队?

    在古吉拉特,莫卧儿皇太子达拉·舒科,亲自接待中国使节团。

    这位老兄,是泰姬所生的长子,已经被确定为继承人。其封号是幸运王子,实际职务为:古吉拉特总督,兼安拉阿巴德总督,兼木尔坦总统,兼喀布尔总统。

    皇太子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其他王子,也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

    如此制度,必然产生内讧。

    历史上,这位皇太子,  就被自己的亲弟弟给砍。就是软禁皇帝的那位,皇帝生病之后,先带兵弄死皇太子哥哥,再把皇帝爸爸给软禁到死。

    达拉·舒科的失败,主要是宗教原因。

    身为皇太子的他,居然崇尚印度教。这就导致,虽然皇帝不断赋予他大权,但宗教势力和地方领主,却纷纷倒向他弟弟那边。

    “非常荣幸,能够接待中国朋友。”达拉·舒科微笑道。

    禄天香拱手说:“久仰殿下大名!”

    双方互报身份之后,达拉·舒科有些惊讶,中国皇帝居然把妃子派来出使。而且,中国人的皮肤,都是这么黑吗?虽然比贱民更白,但看起来也像是低等种姓。

    但也不对啊,这位叫张瑞凤的使者,皮肤又跟高种姓一样洁白。

    看来,中国皇帝的口味很独特……

    达拉·舒科心里打定主意,要赠送一个波斯女奴,让中国皇帝领略白肤女人的魅力。

    这位皇太子崇尚印度教,对肤色极为看重。除了刚开始的问候,接下来都不怎么跟禄天香说话,一直通过翻译跟张瑞凤交流。

    其性格便是如此,热情慷慨,开朗温和,傲慢暴躁!

    他看得上眼,就对你温和热情。他看不上眼,就对你傲慢暴躁。这种人,不适合做皇帝,更适合做一个学者。

    事实上,达拉·舒科确实学识渊博,甚至亲自担任主编,把印度教典籍和诗歌,精心翻译成波斯文字。

    他跟张瑞凤讨论中国诗歌,但翻译出来太烂,于是又询问道:“中国的绘画艺术怎样?”

    张瑞凤笑道:“我有一个随行官员,就精通中国绘画。”

    负责随团记录风土人情的潘蔚,立即拿出笔墨纸砚,  当场做一副水墨画。

    达拉·舒科爱不释手,反复观摩品鉴,赞叹之余又问:“中国画都是黑白两色的吗?”

    潘蔚回答:“也有彩色画,但需要调配颜料。”

    达拉·舒科说道:“要什么颜料,我都可以提供。”

    这货见猎心喜,留下潘蔚不放人,硬要跟他切磋画技。

    使节团只能把潘蔚留在古吉拉特,其余继续前往阿拉格见莫卧儿皇帝。

    临行之前,潘蔚说道:“娘娘,张大使,这位印度皇太子,怎么看都像是宋徽宗。”

    张瑞凤笑道:“是宋徽宗才好,莫卧儿实乃大国,四分五裂对我中国最佳。且身为皇太子,居然在外做总督,莫卧儿皇帝就不怕皇太子带兵清君侧?”

    “蛮夷便是如此,不懂得建立妥善制度。”潘蔚不屑道。

    张瑞凤说道:“你留在这古吉拉特,多跟印度皇太子交好,多多打探一些详细消息。”

    禄天香知道自己身份特殊,平时不怎么跟男子交流,身边随时随地都带着几个女官。此时二人说话,她也闭口不言,只在旁边默默听着。

    使节团继续上路,皇太子派了五百骑兵护送。

    还没离开古吉拉特,他们就遇到一次宗教冲突。只见几个土邦王公,带兵袭击清真寺,冲到寺庙里见人就杀。

    有皇太子坐镇古吉拉特,印度教王公开始飘了,这些年不断袭击绿教徒。

    北边的情况还更复杂,一向崇尚和平,从不卷入政治的锡克教,几十年前竟然参与皇位之争。同时,  摒弃纯宗教团体宗旨,堂而皇之的向锡克教徒收税,公然挑战政府的职能与权威。

    白天目睹了宗教争端,傍晚用餐之时,张瑞凤召集随行文武开会。

    张瑞凤问道:“护送我们的骑兵如何?”

    随团的皇帝亲卫首领郑大用说:“极为精悍,从兵甲来看,不输给我们的骁骑兵。这些骑兵,穿的是锁子板甲。腰腹部位为板甲,其余部位是锁子甲。他们的骑枪,跟我军骁骑兵的骑枪大同小异。究竟战力如何,还得打完才知道。”

    莫卧儿的近战骑兵,风格属于大杂烩。

    盔甲是锁子甲和板甲的复合体,既有蒙古弯刀,也有欧洲十字阔剑,靴子又属于蒙古风格。

    领兵上岸的海军将领施琅说:“我见这位皇太子,手底下还有火器部队。用的是火绳铳,不如咱们的燧发铳,军容还算比较威武。不过,这些毕竟是皇太子的军队,或许已经是精锐中的精锐。真正打仗的时候,还得看普通部队的士卒如何。今日路过的城池,守军便颇为不堪,就像前明的官军一样散漫。”

    禄天香突然开口:“金吉国王送的两个侍女,我跟她们交流过。据她们说,这里的绿教和印度教经常互相屠杀。皇帝、国王和贵族领主,多信奉绿教,底层贱民也有很多信绿教。土邦王公和各种姓平民,却基本信奉印度教。真要开战,可挑拨信徒,印度各邦国必然内乱。”

    “娘娘此言有理。”张瑞凤点头说。

    禄天香出海之后,一直话不多,但整天都在读军校教科书,同时观察海军如何运转,观察陆地行军时如何扎营。

    张瑞凤说:“我听说莫卧儿有四个皇子,全部被外放为总督。不但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甚至可以自行收税,几乎等同于国中之国。而这位皇太子,又信奉印度教,一旦莫卧儿皇帝病死,其余几个皇子必然生乱。到时候,恐怕要打作一团啰。”

    这语气,有些幸灾乐祸。

    一个鸿胪寺右少卿,刚刚来印度不久,便精准的猜到未来局势,留下来给某位皇子做军师都够格。

    莫卧儿皇帝看不明白吗?

    当然明白,但年老体衰,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只能不断给皇太子赋予权力,让其他几个儿子不敢轻举妄动。中国使节团抵达阿拉格的时候,莫卧儿皇帝就又病倒了。这老家伙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习惯性病倒,而且每病倒一次,皇太子的总督职位就增加一个。

    在阿拉格住下,足足等待半个月,皇帝沙贾汗才下令召见。

    王宫里,沙贾汗强打起精神,但看起来依旧很虚弱。

    沙贾汗说道:“我从英国商人那里,听说过中国皇帝的故事,他让我想起我的祖先、莫卧儿的开国皇帝。都是很年轻的时候,率领军队跟强敌作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国家。这样的人,我非常佩服,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这几十年来,我灭掉了四个国家。就连西边的波斯人,也不是我的对手,被我打得节节败退。波斯人的皇帝,不配跟我交朋友,但中国皇帝有那个资格。”

    这番言语,虽然大致属实,但也有吹牛逼的成分。

    沙贾汗穷兵黩武,军队扩张四倍,国库早就被打空了。缺钱到什么地步?打跑葡萄牙之后,发现贸易利润下滑,居然主动把葡萄牙人请回来做生意。

    一来国库空虚,二来皇帝老迈,波斯人正在趁机反攻。

    就在两年前,波斯大军东征,一举夺回阿富汗重镇坎大哈。对此局面,沙贾汗只能选择接受,他已经无力跟波斯打仗了。

    张瑞凤拿出一封信件:“我国皇帝陛下,也久仰莫卧儿君主威名,因此亲自写了一封信。”

    侍者接过信件,躬身交给沙贾汗。

    沙贾汗当场把信拆开,赵瀚的手书使用汉字,却已让人翻译为波斯文字。

    书信的大致内容有三:

    第一,久仰莫卧儿皇帝,愿意交个朋友。

    第二,中国和莫卧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莫卧儿开国皇帝巴布尔,其先祖为中亚霸主帖木儿,帖木儿又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而汉人和蒙古人都是炎黄子孙。所以中国皇室,跟莫卧儿皇室有着共同的祖先。

    第三,赵皇帝讨厌欧洲人,成功收回葡萄牙控制的澳门,成功击败西班牙和荷兰。中国希望与莫卧儿建交,绕开那些该死的欧洲人,两国商贾直接进行海上贸易。若有机会,两国可以联手攻打欧洲各国军队。

    沙贾汗把信看完,感到非常满意,又问了许多具体情况。

    将使节团打发掉,沙贾汗叫来宫廷学者:“我的祖先,伟大的征服者巴布尔,还有伟大的远祖帖木儿,真的是来自中国的蒙古人?”

    宫廷学者回答说:“伟大的帖木儿,确实是察合台汗国的蒙古贵族。”

    “原来如此。”沙贾汗颇为唏嘘。

    他身上的血统非常混杂,先是跟印度刹帝力通婚,接着再跟波斯人通婚,已经很难从长相上找到东方特征。 .

    沙贾汗叫来宫廷近臣,说道:“传令海边的商人,让他们组织贸易船队。”又说,“  让你儿子,组建一个使节团,去中国拜访那里的皇帝,为我给中国皇帝带去礼物。”

    莫卧儿皇帝的礼物,有镔铁一百斤、战马二十匹、大象两头、波斯女奴十个、印度棉布十箱、珠宝若干……

    这货非常慷慨,只要合他胃口,什么东西都舍得送。

    英国商人合他胃口,立即获得巨大利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莫卧儿境内的生意,那是全部予以免税优待的。

    若非如此,英国很难在亚洲站稳脚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