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抗日之我为战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二百四十章慎重、再慎重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d></r></ble></d>

    <d><ble border='0' lgn='lef'><r><d>

    <scrp lnguge="jvscrp" src="/scrps/red/syle4.js"></scrp></d></r></ble></d>

    </r></ble>

    而在杨震的整个计划之,将距离蒙疆最近的,也是最有可能增援的日军驻扎在山西第一军,只要是交给太岳军区、晋察冀军区北岳区、太行军区留守部队以及晋绥军区牵制,这个想法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是成功的希望太渺茫了。www.biquge001.com

    作为华北敌后最大的两个战略区的主帅,沒有任何人比两位老帅对自己部队的现状更为清楚的了,如果说此时的部队还保持着当初刚刚渡河东进的时候,老红军部队的军事素养,也许这并非不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

    但在敌后这么多年下來,部队扩编了几十倍,但与之相对应的军事素质下滑的也厉害,加之以前弹药奇缺,有限的弹药就连部队作战都无法满足,更别说日常训练了,加上原有的装备上的限制,使得指挥员应对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也不足,大部分的指挥员,沒有接受过协同作战指挥训练。

    即便是目前相当一部分的部队已经在抗联的帮助之下,换装了大量的新式武器,但部队的根本素质还需要加强,步炮的协同能力,部队的整体防空作战水平,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与日军相比,差距还相当的明显,眼下抗联提供的装备,在战斗之能发挥五成作用,便已经是很不错了。

    的确眼下太岳军区的三个主力团已经换装,晋绥军区主力也完成换装一部分,再加上晋察冀军区北岳区,以及太行军区的留守部队也按照目前挺进军武器装备标准,保留了一部分部队作为骨干。

    这些部队,再加上新升级的地方武装,使得整个山西境内的部队看起來数量不少,在完成换装一部分之后,部队的装备也有了极大的改善,虽不能说是兵强马壮,但也比之前缺枪少弹不可同日而语,装备虽说比日军还相差较远,但如今总算也比较充足,而且各大军区,也都组建了一支规模也不算小的炮兵部队。

    短时间之内的作战,不会再因为弹药发愁,至少不可能在因为缺少弹药,连新兵实弹射击都不敢开展,新兵入伍的时候,好的给发一把大刀或是一枚手榴弹,差一点的,对不起空手等着吧,看有沒有战友牺牲或是缴获到装备在发给你的情况,也不会再出现。

    不管三八式、捷克式,还是正式一类的好枪,还是北洋时期留下的意大利造、老套筒、曼利夏一类的老爷枪,现在好赖能人手一把了,虽说配件还有些不足,比如刺刀一类还缺少,但至少能做到人手一枪了。

    装备得到了改善,再加上原來全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的一贯目标,眼下可以说从北面的恒山、五台山区,东到太行山区、太岳山区,西到晋西的吕梁山区,南到王屋山,到处都有十八集团军活动。

    整个山西境内,除了晋平原地区以及铁路沿线之外,都有十八集团军部队的根据地,就连晋平原地区,以及各个铁路沿线,也不是净土一片,也都有抗日游击区,可以说整个山西,城镇与交通线是日军控制,而广大的山区,则是在关内部队手,从这一点來说,杨震有这个思路,并沒有什么大错。

    但部队的装备上去了,军事素质却沒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按照这些部队,眼下的素质來看,采取破袭战切断日军铁路运输,或是拖住日军一部可能,但是要是想要拖住日军第一军主力恐怕很难。

    别的不说,单以眼下已经完成换装的太岳军区主力三个团來看,即便在太行军区留守部队主力全部出动配合之下,甚至也很难拖住一个三十师团,如果说拖住一部分还有比较有可能,但是要想拖住全部,几乎沒有那个可能。

    即便是这些部队之,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完成换装,但与日军真实的战斗力相比,也至少在三比一左右,也就是说至少集三个团的兵力,在配属相应炮兵的情况之下,才能与日军一个联队的主力抗衡,即便是这样,彻底的围歼日军一个联队也是困难的。

    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装备上的差距确占据很大的因素,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关键的决定因素,还是在部队的训练与指挥员的素质上,部队扩编速度过快,作战素质与指挥员的能力,都沒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很多人在作战的时候还在用内战时期的战术和思维,与强悍的多的日军作战,在加上装备与弹药的匮乏,也使得部队训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全军只有一个沒有几发炮弹的炮兵团,大部分的部队只有一两门迫击炮,甚至压根就一门炮都沒有。

    即便那些有炮的部队,加在一起也沒有几发炮弹,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想展开步炮协同训练,也沒有那个可能,有限的炮弹,作战都不够用,那里还能拿出來用于训练,而且炮兵人才奇缺,很多部队即便缴获了炮,也因为炮弹无补充以及沒有人会用,也只能销毁或是埋起來,而且与作风凶悍的日军作战,缴获火炮的时候并不多。

    而此时的日军无论是各级军官的军事素养,还是士兵的作战能力,都正处于一个巅峰时期,两军相对比较,除了都不怕死之外,无论是单兵作战素质,还是指挥员的能力,都相差太大,更何况日军除了装备之外,其协同作战能力,远远的高于国所有的武装。

    这并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自己看轻自己,这就是实实在在是整个抗战时期,国抗战的真实写照,敌我双方差的不仅仅是武器,还有整个的战术运用、各级指挥员的素质,以及部队整体战斗力上的差别。

    即便是装备好的多的国民政府正规军,也经常甚至出现一个军的**队,即便是在有炮兵的配合之下,也很难能歼灭日军一个齐装满员的联队,再加上日军快速增援的能力与反应,按照原來的历史走向,抗战期间无论是国共都未能歼灭日军一个联队。

    而装备、补给更差的十八集团军部队,面对日军的时候作战更加吃力,甚至出现了在去年的百团大战之关家脑一战,十八集团军总部集了两个旅另数个团的兵力,也未能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战例,这种除了装备上的差距之外,更多的是各级指挥员的能力上和部队在作战素质上的差距。

    看清自己,并不是等于看轻自己,更不是畏敌避战,正确的认识到自己与日军真实的差距究竟在什么地方,才能更好的消灭敌人,而时刻保持头脑的冷静,寻找到更有利的战术,去与敌人作战,才是一个高级指挥员最应该做的事情。

    更何况除了太岳和晋绥两地之外,其余的各部老部队大多已经编入挺进军北上,留下的部队,除了作为骨干的部队之外,大部分都是新升级的部队为主,这些新部队战斗力与素质,与老部队相比都有相当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一比例还要进一步的扩大,更何况日军还有航空兵、装甲兵与骑兵,可以与之配合作战。

    按照两位老帅的估算,就是整个华北部队除了山东之外,即便是全部都动员起來,最多能拖住日军两个师团主力外加一两个**混成旅团,就已经是顶大天了,这还是在相当一部分的部队,已经完成换装的情况之下,但日军无论从那个方向可以调动的兵力,远远不止两个师团。

    而除了大量的日伪军之外,华北还有为数众多的伪军可以配合日军作战,也就是说,要想牵制住华北日军主力无法增援,关内部队面对的敌人,并不仅仅是纸面上数量,实际上的数量,只能更多而不是更少。

    而且这一战下來,在与无论是素质,还是装备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军打这种战斗,即便是只拖住日军两个师团,关内的留守部队也很可能伤筋动骨,这对今后的华北局势发展,只能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华北部队无法拖住日军华北方面军全力增援蒙疆驻屯军,那么战线拉的过长的西进部队,极有可能处于首尾不能相顾的境地,尤其是日军一旦集大量的兵力,趁我军与蒙疆驻屯军激战之机,从张家口北上切断察北我军与热河之间的联系,那么西进部队的补给线将会全部切断。

    在补给被切断,察北本地又无力筹措,而晋绥军区主力以及太岳军区部队,再被日军第一军给缠住无法增援,也无法打通从晋西北以及北岳地区到察北、绥远地区的交通,那么到时候处于孤立无援、补给断绝的西进部队,甚至可以说只能坐以待毙,当年西路军的结局,可谓是前车之鉴。

    牵一发而全身,整体战局必须要进行全盘的考虑,察哈尔的战略位置,对日军整个华北方面军來说,相当的重要,不仅仅是日军在平津地区的屏障,更是其从西北进攻国腹地,以及经绥远迂回陕西大后方的一条通道。

    无论是突破口选择察北,还是以察南,都要考虑到日军在全局上的反应,战役一旦全面展开,再想停下來已经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拟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全,将整个战场周边的态势全部考虑进來,慎重,再慎重一些。

    所以对于杨震的这个想法,两位老帅并不是很赞同,对于他们來说,现在还不到与日伪军决战的时候,在他们看來,以察南为主要突破口,远比选择察北处于更加有利的态势,不仅一样能打通与关内的陆地联系,最根本的來说,距离自己的补给线相对较近。

    一旦南下受阻,而日军抽调大批援军从张家口与大同出击,出击的部队随时可以退回热河,就算补给线和退路全部被切断,也可以就近撤入晋察冀的北岳区,避免因为孤军深入,而带來过重的损失。

    虽说选择察南作为突破口,也会面临日伪军的四面夹击,但是毕竟战线要拉的短的多,除了在粮食补给以及伤员安置上,有相当大的便利之外,至少与察南相邻的热河方面,配合也容易的多。

    <cener>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